寶碑刻。在萬壽宮的山門牌坊兩側,各有精刻雕磚的青龍洞全景圖,雕刻形象逼真,比例準確,是青龍洞的鎮山之寶。最有特色的還是青龍洞的建築,這些寺廟道觀依山而建,且與山形地貌融為一體,中原宮殿建築形式與苗鄉侗寨的吊腳樓民居風格巧妙結合,貼壁凌空,迴廊如第,拾級而上,曲折蜿蜒,真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大有移步換景之妙。站在香爐崖憑高遠眺,青山綠水兩相輝映,小城春色盡收眼底,雖然我只是走馬觀花地匆匆而過,也不能不在心中暗暗讚歎古人創造的絕妙佳構了!
吃過午飯,我在當地人的指點下來到了鎮遠的古街區衝子口巷。與鳳凰的老街相比,這裡的境界稍顯逼仄,卻比鳳凰多出了一份世俗生活的沉靜與古樸。這裡背倚石屏山,面臨舞陽河,四通八達的青石小道蜿蜒貫穿其中,巷內大多是具有江南水鄉風格的老式庭院,這些庭院有著精美的石庫垂花門,圍以帶有磚雕和石雕的高大的封火院牆,門匾上題寫著一些文雅或者祝福的文字,如“書園”、“積善人家”之類。庭院以迴廊相連,或以木籬笆作為庭院之間的隔斷,馬頭牆上有很多惟妙惟肖的泥塑,其門窗木雕之精緻細膩更是讓人歎為觀止。在古巷道的盡頭還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的古井,自崖隙滲透而四季不枯,數百年來即供周圍使用者飲用,至今仍然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奇妙的是站在井邊可以看到數尾小魚在井中自由遊動,從中可以體味出古城生活天人合一的那份悠然自適。
流連在這樣的青石小巷之中,面對著鱗次櫛比的高牆,臨戶開啟的門樓,你會不自覺地想起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想起戴望舒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寞的雨巷……”你會不自覺地感受到一絲歷史的溫情和傷感。我喜歡這些銘刻著歷史年輪的老房子,喜歡這樣正在悄悄消逝的風景,它讓我走近了真實的歷史,觸控到了過去的日常生活。漫步在這樣幽靜而古樸的巷道中,我想像著自己也能夠在這裡擁有一處傳統的庭院,廳堂高大而寬敞,老式几案上星羅棋佈地擺放著圖書翰墨和精緻的茶具,室外多植芭蕉竹篁,春秋對月品茗,對酒當歌,夏冬紅袖添香,蟄伏讀書,即使真的“青春揹我,黃卷笑人”,亦不負平生了。現代都市已逐漸難以分清彼此的面目,城市越來越大,樓房越蓋越高,一樣的鋼筋水泥建築,一樣冷漠而招搖的玻璃幕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漸被同化,都市人的精神空間也越來越逼仄,他們已然拋棄了從容安閒的人生態度,行色匆匆地追逐著商品文化的速效與速成。在這樣的社會中,精於生活智慧的有趣之人已近絕跡,甚至那些“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才子,“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的豪士亦不復有,也許,只有當我們處身於這樣的一隅,面對著古人的生活智慧時,我們才有可能靜下心來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生命的意義吧。
在沉思默想中我登上了石屏山,來到了位於石屏山絕壁之上的“四官殿”。民族英雄林則徐赴雲南途經鎮遠,曾寫有《鎮遠道中》詠歎此地山水之險峻:“兩山夾溪溪水惡,一經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不敢俯睨千丈淵,昂首但見山插天。健兒撒手忽鳴炮,驚起群山向天叫。”鎮遠古城四周群山環繞,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鐵壁三關,石門關扼城東,文德關扼城西,五老山踞城南,二仙山守城北,故“四官殿”前的“石屏巨鎮”牌坊上書寫著這樣一副對聯:“石屏為鐵障扼隘當關禦敵千軍萬馬,巨鎮乃雄區修文偃武揚名四海五洲”,形象地標示了鎮遠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戰略位置。而“四官殿”中供奉著的則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中名將王翦、廉頗、白起、李牧,大殿建於石屏絕壁,正是取“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意,以四位聲名赫赫的戰將作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屏障。“四官殿”上行不遠即是石屏山頂,站在高處極目望去,綿延的群山被夕陽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