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挑,然後繼續問道:“佘家,很出名嗎?”
“出名?”老人笑著看向林宇,說道:“當然出名,但是一般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像我們這種長期和大海打交道的人才能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哦?”聽到老人這麼說,林宇倒是來了興趣,好奇的問道:“這話怎麼講?”
“在東南亞華人上層,有一句話就可以形容出佘家的實力,南佘北莊。”看著林宇,老人笑著補充道:“南佘北莊的意思就是,在東南亞華人中有兩個最大的勢力,一個根基在新加坡,勢力遍佈整個東南亞的佘式家族,佘式家族是東南亞的土皇帝,實力強勁,幾乎無人敢惹。”
林宇皺著眉頭回想了一下,實在是不記得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家族。
不過雖然林宇不記得了,但是在東南亞,佘家的實力在華人圈中絕對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
說起佘家的發家史,就要從上個世紀說起了,1823年,佘式家族的創始人佘有進從汕頭來到了新加坡,是早期南來新加坡華僑中的重要一員。他的詩學涵養極深,克勤克儉,奮發圖強,不到幾年的時間就做起生意來,並由此而發達起來,是一位知識分子成功成為商人的典型人物。
1823年,他乘坐一艘中國帆船南來新加坡,那時他才18歲。由於他知書識字能算,在船上主動協助船長抄寫文書兼理賬務,得到賞識,船到新加坡後,船長為他介紹了幾家商船當書記。他被派至馬六甲、檳城、廖內、蘇門答臘、馬來半島一帶帆行。在五年海上飄泊生活裡,他同馬來人從事物物交換生意。從而,摸透他們的心理脾氣,並熟悉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對他rì後事業的發展大有幫助。稍後,他受聘一家大商行瑞金號當司賬。
1830年,佘有進在新加坡吉寧街,以後又在沙球路開商行,做代理商。凡航行於廖內、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的帆船所載的貨物都由他代為銷售,而各帆船所需的貨物則由他代辦,從中賺取佣金。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沒有幾年即成為富翁。於是,他廣置地產,大肆收購地皮,成為當時的大地主。買地之後,即從事種植,先是試種茶葉、豆蔻和其他熱帶作物,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從而,他決意放棄,改種甘密,大獲得成功,發了大財。甘密是當時治療赤痢特效藥物,也是必需的染料,是混合檳榔吃的食物,在當時是土產中的暢銷貨。
1839年,佘有進的甘密園遍佈裡裡巴巴路上段,包括爾衛民路中間一部分到武吉知馬路及湯申路一帶,大約9英里,都是他種植甘密和胡椒的地區。他是新加坡大規模種植甘密和胡椒的第一人。他除了種植和經營甘密和胡椒外,同時,也是一個經營棉織品和茶葉的雜貨商,而且與歐洲的商行有大宗的貿易往來,在歐洲商人中甚為聞名,受到他們的尊敬。1840年,他成為商會會員,當時的商會主要由歐洲商人和新加坡商人所組成的。
1848年是甘密最旺盛時期,佔90%的種植甘密和胡椒者為cháo籍人士,而以佘有進為主,他的甘密和胡椒種植園經營得很成功,因而有“甘密王”之稱。1836年甘密園丘有250個,種植物面積2350畝,到了1848年有800個園丘,面積躍至26834畝,產量30922擔,佔新加坡農作物的75%。1848年,甘密和胡椒種植者cháo籍人士1000人,粵籍人士400人,沒有閩籍人士的;經營甘密和胡椒商cháo籍人士有200家,閩籍人士100家。甘密和胡椒的種植總是毗鄰而種,因為這兩種作物都是互相支撐,對每個園丘是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種甘密的肥料消耗過快,如消耗將盡,則需放棄而另墾一園丘。這樣,甘密園一直向新加坡島的北、東、西、東北、西北推開去。今rì之叫做林厝港、劉厝港、蔡厝港、楊厝港、曾厝港等,這些都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