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東珠甚至鐵礦。經過一番瞭解,從白守良這裡打聽到了不鏽鋼這種東西的熔鍊難度比其他鐵料鋼料困難的多,消除了這種東西流傳出去會提高金國軍備的擔心。
換取金國的粗鐵料一直是宋國的策略,原先四大鐵礦產地已經全部在金國地盤了,物盡其用,金國的鍊鐵水平確實在增長,但遠遠比不上人傑地靈的宋國。
金國需要鐵料,宋國需要鐵礦,兩廂比較之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默契,互換資源就看得到的利益多少。粗鐵對金國來說容易得到,使用範圍卻不多。太脆太差等等原因,做個鐵鍋都勉強,更不用說用於武器了,所以交換一些精鐵是剛需。
宋國一換百自然有的賺,鐵料是嚴格監管的軍事原料,可經不住明民間走私,不然金國的鍊鐵技術不會漸漸提高。如此之下,鐵料交換還不如控制在官府管轄之下更為划算。
換來的鐵料黑牛城可沒辦法加工。
正好,陳家的靠攏讓廣勝軍看到了機會,預備在安豐軍城的邊上,建一個鍊鐵的大作坊。一來是消化交換來的鐵料,二來也得加工黑牛城提供的每個月五十萬斤的鋼筋料。
王家的退讓和廣勝軍的從中翰旋,讓淮南石炭礦易主了,相對便利的運輸條件,也方便新作坊的石炭轉運。
廣勝軍出地盤,陳家出人力和技術,黑牛城出原料,一時間。三股投資的作坊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高起點之上。
白守良也不遺餘力的出謀劃策,他希望這裡就是第一個煤鐵之城。
等蒸汽機有點眉目之後,有金國的鐵料,黑牛城的鋼鐵原料,廣勝軍的軍隊保護,陳家的技術入股,這個鐵料作坊很可能會出乎所有人意料,成長為宋國的鋼鐵怪獸。
鋼鐵煤礦聯合體,那不是說著玩的。
一旦運作良好,比擬一個前世鄉下的小工廠應該是綽綽有餘的,要知道在節能減排的時候,年產八十萬噸的小鋼鐵廠全都在強制關停之列。
自然,條件所限,不能跟這樣的產量相比。
但是,日產一百噸的話,還是可以想象一下的。
按照這個數量,那一年就是三萬六千五百噸,約等於七千三百萬斤,是現在宋國鐵料產量的兩成還多。
如果能實現,或許,連鐵路也是可以想象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