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同學並沒有被聲勢嚇到,反而激起了他一顆好勝的心。
就如同學校教育的道理一樣。
有理不在聲高,有志不在年高。
去想,去做,去思考,去改善。
一邊步步緊逼,聚眾聲討,一邊毫不退讓,作息如故。
吳水生報告給白守良之前,也有一點想法,鄭新是個好苗子,若是白城主堅持藉機會推廣短髮,那麼他決定挺身做個惡人,帶頭把風氣整頓過來,若是白城主沒那個意思,他也能想辦法早點勸勸鄭新,不至於讓小孩子走了牛角尖,毀在這種事情上。
白守良思考了半天,再次問詢了一些關於雙方的觀點和支援人群,想到了一個主意。
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再來全面的推廣一下私貨。
過了三天,愈演愈烈的爭論從學校擴充套件到街坊鄰居,連各行各業裡都或明或暗的討論到底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而這一天,新的黑牛城日報突然增加了厚度,用了足足八個版面用來介紹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雙方觀點。
反對的很多,支援的也不少。
反對的主要是原先的富裕百姓和有點學識文化的群裡,支援的主要是年輕人,特別是在黑牛城接受了掃盲再教育和各種階段學習的學生群體。
當然,在其中和稀泥看熱鬧的也不少,所持的觀點和態度沒那麼激烈而已。
八個版面,四個是反對的理由和聲討,兩個是證明短髮沒錯是自由的選擇,另兩個模模糊糊,希望息事寧人,各打八十大板。
黑牛城日報明確表態,歡迎各方人士發表自己的建議,報社在五天內會刊登論述相關清楚白話通順的文章,並給出潤筆費用。
無論是正反方或者中間派。
這一下,就好像火上澆油一樣,議論的聲音更大了。
黑牛城日報每天的發行量也有五六千份,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
除了幾個部門和各個坊市都有發放配額之外,還有就是交易中心、商會、為商隊預備的商業中心、茶館、旅社有一些訂閱量佔了主要比例,剩下零星的個人使用者也有一些。
畢竟,經過大半年的掃盲推廣,黑牛城裡的百姓識字率很高。每家每戶都有至少一個能簡單看懂白話文書的人。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黑牛城幾乎所有的告示、通知、福利、政策、制度等等,都是刊登在黑牛城日報上的。幾個大的坊市街口雖然也有大的告示張貼,可有些東西更新很快,戶外的告示也只刊登最新的,不方便查詢以前的內容。
所以,訂閱報紙就成了一種瞭解黑牛城政策制度的最好方法。
自從黑牛城日報上的資訊越來越多越印越厚,涉及方方面面的報道也逐漸增長,報社變成了有幾十號人的一個機構,除了受後勤部檢查以外,可以自主經營。
原本,推出了故事和廣告資訊版面的報紙已經實現了一點盈利,雖然不多,但確實足夠印刷成本和人員開支了。
報紙的概念推廣開來以後,免費發放的報紙還是被白守良建議更改為按份出售,一份兩個銅板,這些就是售賣人員的薪水。
將一些老弱群體發展起來,分固定和遊走賣報送報,終究是養活了一部分人。
這些弱勢群體,原本就是家裡的負擔,能不花多少功夫和力氣,自己掙一份薪水,活的更為體面,更帶動了家庭和諧和認同感。
然後,有點實力的家庭自己經常買一份看看最新訊息,沒什麼實力或者識字不多的人,也經常去茶社、碼頭、社群小集市等等地方,聽聽別人看報紙得來的訊息。
報紙更新快,內容多,常常一份報紙講上兩三天都能有人關注,讀報和講報成了茶社、碼頭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