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原本也只是天下產鹽地中一個地理位置較好的地方而已,所產出的井鹽比起兩淮海鹽並沒有多大成本優勢。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兩淮鹽場全部被太平天國控制,整個清朝都在缺鹽,於是部分放開了民間食鹽流通,在大清龐大市場的刺激下,自貢自發形成了一套資本主義投資生產模式。
百姓透過自貢本地商會間類似銀行的機構借款用於工業大生產,革新技術。
於是漸漸出現了類似於董事會制、採鹽技術研發機構、風險投資、對賭協議、股權市場、期貨等等東西。
活躍的市場使得自貢鹽業的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單位成本越來越低。
到後期自貢鹽井能打到上千米深,滷水透過複雜的竹管系統跨過幾座山運輸下來,到天然氣火井中燒煮,還有配套地層注水溶鹽技術、天然氣開採技術……在本土科技加持下居然把自貢井鹽的成本打到可以和天然曬出來的海鹽相抗衡的程度,完全是一個欣欣向榮的資本主義初期的樣子,而且還是在中國的內陸自發產生的。
但也正是知道這個少見的本土資本主義經濟範例的發生背景才讓王文龍越發感覺沒底。
自貢鹽井的開採歷史已經上千年,卻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現了大規模工業化的苗頭。
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清王朝不是如此虛弱,自貢鹽井根本就沒有發展起來的機會,傳統的鹽業壟斷制度,再把層層的關稅一加,自貢的商業模式直接就會被逼垮。
清王朝能夠維持靠的是外國殖民者樂意留著這麼一個會不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腐朽王朝,所以不斷主動給清王朝提供洋槍洋炮,鼓勵清王朝出賣本國權益向外國銀行借款,買武器打擊內亂。
放在其他時代,中原王朝如果虛弱到清末的程度早就天下蜂起了,哪裡有自貢鹽井穩定銷售的市場?
歷史上明末中國有開眼看世界的機會,但是並沒有多少成功的嘗試。
當歷史重來一遍就能夠成功嗎?
王文龍心中實在沒底。
回到書房,王文龍思索良久,由衷想要推這個時代一把。
他又決定寫書。
馬哲對於此時人來說太遙遠也太高深,沒有經過殖民時代和前工業化時代的人也根本沒有辦法理解。更何況那些過於超前的思想寫出來,肯定給自己找麻煩。
思索良久,王文龍攤開稿紙,寫下大大三個字:國富論!
馬哲寫不了,但指導了整個古典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寫出來還是沒問題的。
就如《天演論》一樣,《國富論》只是冷靜的討論客觀的規律,並沒有涉及什麼朝堂鬥爭,想來似乎比《天演論》都更加安全。
也正因為《國富論》討論的是客觀規律,所以把這部作品抄出來時主體內容都能不變,只要把一些例子改成此時人可以理解的例子就行。
這種作品顯然並不適合即將發行的《旬報》,王文龍覺得把這書稿寫出來之後寄給袁無涯或許能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