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中,有一個朝代,宋朝,嚴格的說,是北宋,史學上對它有爭議,說,北宋到底算不算大一統朝代,
說它是吧,北宋在秦以後的歷代中大一統王朝中,算是地盤最小的,沒有西域,沒有北方燕雲十六州,連長城都沒有,北方遼國與之長年南北對峙,遼國的歷史甚至比北宋還要久遠……而到了後期,更是遼宋夏金等多國並立,
要說它不是吧,大部分的北方和南方漢地基本上還全都在它的手中,幾大古都也都控制著,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基本的統一,百餘年間經濟發達,社會穩定,而且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末年又一度收復北方燕雲和河西走廊……
……爭來爭去的,當然我也不是研究歷史的,對它也沒多大興趣,總之麼,北宋,給人一種重文抑武,對外軟弱的這麼一種印象,
……
其實北宋在立國之初,二帝太宗的時候,也是立志北伐,對遼國有過多次主動出擊的軍事行動的,但是當時遼國正當蕭太后掌國,國力鼎盛之時,所以宋軍沒得到什麼便宜,還連帶著損兵折將,由其高梁河大敗,宋太祖留下的開國武勳集團幾乎全滅,楊家將滿門忠烈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到了三帝真宗的時候,已經是遼國開始南下反擊,北宋轉入戰略防禦了,……兩國都是打的元氣大傷,互相之間一口氣兒誰也吃不下誰,有名的“檀淵之盟”就發生在這裡,從此宋遼之間開始“化干戈為玉帛”,軍事上的問題,改用歲幣來解決了,
有人說過,領土問題沒有談判,只有戰爭……
當然了,宋真宗這人麼,有人說他窩囊,也有人說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家底還有多少,不適合繼續硬拼下去,所以選擇了損失最小的一條路……
至於真宗如何,暫時先不評價了,……叫說漢初也有白登之圍,漢高祖對匈奴用兵失利,於是轉而開始休養生息,經過長達幾世積蓄力量,終於在漢武帝這一代成功反撲,將匈奴逐出漠北……,如果宋真宗之後繼任的皇帝也像漢武帝那麼有出息,雪先人之恥的話,那麼真宗當年的委曲求全也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價值了,歷史對他的評價會更高,
與漢不同,宋真宗以後的歷代宋帝,好像沒有臥薪嚐膽的意思,而是安於現狀,苟且偷安,不思進取了,以至於一代不如一代,
比較有名兒的,真宗後面的四帝仁宗,主要說說他……,
叫說宋仁宗這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很高啊,從“仁宗”這個廟號就能看出來,仁君,……在他的治下,宋朝國力達到鼎盛,天下大治,很多歷史名臣,文人大家,如范仲淹,包拯,晏殊,狄青,司馬光,等等等等,都是在仁宗朝出仕,唐宋八大家裡面,有六位出在仁宗朝……
主要說的這件事兒麼,就是,……當時啊,仁宗在位的時候,西夏獨立了,宋夏之間爆發了戰爭,然後之前在“檀淵之盟”裡得到了甜頭的北方遼國,此時又不老實了,蠢蠢欲動,準備趁著宋朝後方不穩,再度南侵……
當時,朝中文武,很多有血性的人說,遼國不講武德,撕毀和約,背信棄義,我們應該打他!……然後仁宗皇帝說,不能打!
仁宗給的解釋是,對遼作戰,不一定能勝,就算勝了,百姓的損失也會非常大,不如還是化干戈為玉帛,增加給遼進貢的歲幣,讓遼退兵,……還說,雖然增加的歲幣還是從百姓頭上出,會加重百姓的生計艱難,但是卻不是一下子奪取百姓的全部,這樣百姓還能勉強安穩度日,如果戰事一開,那麼許多百姓會瞬間家破人亡,多少田園成廢墟,……與其這樣,還不如多交點兒錢,買個平安呢,
許多百姓因此免遭戰火,齊稱皇上仁君,畢竟誰都不想打仗的,連遼人也對仁宗感激涕零,說,“數十年不知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