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裡有個詞,避諱,我不知道外國有沒有這個說法,反正是中國人,由其是在古代,很講究這個的,
中國人講究一個“孝道”,而這個“孝”麼,經常是和“忠”在一起連用的,“忠孝”經常連在一起用,在家裡對父母的孝,放大到社會,就是對君主的忠,當然現代人覺的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古代那種社會,就是皇帝最大,當時人的道德觀念就是這樣,……
皇帝的名字是國諱,不但不能隨便說,也不能隨便寫,有些個非得要寫出皇帝的名字的時候,比如宗室玉碟什麼的,寫出來皇帝的名字也要有缺筆什麼的,……而且皇帝名字裡面用了這個字了,不但其它人不能用,連著古人有重名的也得跟著改名,
像晉文帝名字叫“司馬昭”,也就是路人皆知的那位,所以之前漢代的“昭君”就變成了“明妃”,沒辦法,皇帝最大,……康熙皇帝名字叫“玄燁”,比他出道更早的唐玄宗就只好叫唐明皇了,因為前朝的皇帝得給本朝的聖君讓路,連玄武大帝也改叫“真武”了……至於說之前已經移民到月亮上的嫦娥,很少有人知道她原名是叫“姮娥”的,因為她後面又出了一個漢文帝劉恆,
父母的名字,則是家諱,子女也是不能隨便叫父母的名字的,就像林黛玉的母親叫“賈敏”,所以她每當一說到“敏”這個字的時候都要給念成“密”,唐代的詩人李賀,少年時即詩名遠播,才能被宗師韓愈所稱讚,然而就因為他父親的名字裡有一個“晉”字,他就終身沒辦法去考取進士,因而鬱鬱而終,
非得要在某種場合提到父母名字的時候,則一定要“泣啼而言”,說道“先府君某某公”“家君某某大人”,云云……,哪怕是被別人不小心說到了和自己父母名字有同音的字,自己也得“聲淚俱下”……
當然了,給後代取名字的時候,自然也要好好的查查家譜,免的和歷史上自己的哪位祖宗重了名,那可就是“犯上不敬”“大逆不道”了……
現代的人麼,雖然沒那麼些講究了,說起自己父母的名字不用那麼避諱了,但是至少給孩子起個名字,不至於和自己爸爸爺爺重名的,……當然了,外國人則沒那麼些講究了,經常是家族中幾代人都叫同一個名字的,什麼老約翰斯特勞斯,小約翰斯特勞斯,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的,
但是確實了,家裡面的人起名字要是有重的,一叫起來不知道叫的是誰的,也不好辦,想想,你爸爸,你爺爺,要是都跟你叫同樣的一個名字,為了區分,還得叫二世,三世什麼的……是不是有點兒亂?
……
前面說到過,王長安和尹秀清的孩子,被尹秀清給起的名字,也叫“王長安”,和他爸爸叫同一個名字,……周圍的人,有些可能是覺的,是因為孩子的爸爸不在了,所以為了紀念他爸爸,然而更多的人則是覺的匪夷所思,也不知道尹秀清當時是怎麼的頭腦一熱,就幹出了這種事兒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越來越多人的才意識到,尹秀清給孩子取這個名字是什麼原因……,好多人,由其是當年和王長安本人有認識的,都感覺到,這孩子,長的和他爸爸,實在是太像了,不但是長相,行為舉止,簡直就像是同一個人被縮小了一樣,
好多人,都只是猜測而已,並不敢直接說出來,至多偶爾在背後議論一下的,……直到有天,被腦子好像是缺了點兒弦的風小葉給說漏了出來,說,這個小王長安,好像就是他爸爸投胎來的吧?
……回去以後,尹秀清大哭一場,其實她心裡面一直最害怕的,而又是最不想承認的,就是這個,只不過之前從來沒有人敢當著她的面兒給直接說出來,
因為如果真是那樣的,那就意味著,原先的王長安,自己的丈夫,已經死了……
至於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