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部分

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中海浦西側,便稱“中海鎮”。中海鎮逐漸取代了青龍鎮,成為華亭縣最大的市鎮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元朝至元十四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以上海鎮為中心,析華亭縣部分,建“上海縣”,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中海市區建城的開始。華亭、中海兩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成為元代中海地區的雙子城。

明宣德五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中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到了明代,中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中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松江府地區,成了明代天朝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經濟發達,農業興旺。有“蘇松稅賦半天下”之稱。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中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中海屬江蘇省下轄的蘇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由雲臺山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中海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規模逐漸超過鬆江府的華亭縣。因此。雍正八年設蘇松道,駐松江府中海縣,雍正九年建道署於大東門內,乾隆六年改道名為蘇松太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松太兵備道,或稱蘇松太倉道。因駐地在中海縣併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中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中海在1843年闢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中海設居留地。道光二十五年,應英國領事巴富爾要求。在租界內設江海北關,辦理向外輪徵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咸豐三年,英人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強佔江海關。次年,中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天朝海關惡例。太平天國戰爭期間,1855年小刀會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進行了三次佔領部份中海的戰役。

1854年中海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於清朝行政與司法管轄權外的租界。此後,中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天朝地方zhèngfǔ分割管理的局面:今黃浦、靜安和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主要是公共租界;黃浦、徐匯兩區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法租界;長寧則是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而閘北和南市兩片天朝管理的區域則被租界分割互不相連。開埠後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里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中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戰火波及,並享有實際**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絡。為時至今rì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新勢力尚且稚嫩,軍閥當道,zhèngfǔ幾近癱瘓。社會無序混亂。中海的租界卻如國中之國獨享平和,甚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發展速度。1912年至1936年可謂中海租界高度繁榮的階段。民國初,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屬江蘇省,1927年民國zhèngfǔ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中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併入江蘇省中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中海市。

1921年7月,天朝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今黃浦區興業路76號召開,1922年7月23號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rì,由於rì、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中海學生、市民聚集在最繁華的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