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通婚,但能說他們是胡人嗎?
當然不能。
“三郎取了名沒?”張超問。
“還沒有取名,請父親為他取個名字。”
“大郎叫張晟,三郎不如就叫張易!”張超想了想道,為自己的第三個孫子取了名字。
兒子們一個接一個的成婚,這兩年已經有十一個兒子成婚。但目前生兒育女的雖然都有,但生了兒子的只有長子張和七郎張了。
孫子們論行排輩,張的兒子排行二,名字也是張超取的叫張昆。
張晟、張昆,現在老三叫張易。
“明天,你就搬進東宮吧。從現在起,你就是大華的太子殿下,是帝國儲君。從明天開始,你跟隨我學習政務。”
“是。”張點頭,“兒臣告退。”
“去吧,跟長樂好好賠個不是,我知道這兩年你在琉求因而疏遠了長樂。你也不要因為她是李家的人,就心裡存什麼介蒂。你十一弟的母親平陽公主不也是李唐公主嗎?”
“記住,嫡庶有別,別做出什麼寵妾滅妻的蠢事來。不管你院裡王氏謝氏顧氏蕭氏是多麼的善解人意、溫柔體貼,可有些事情不能出格。如果你連自己的家事都處置不好,那將來這偌大的帝國你又如何掌握呢?”
張退下。
張超回到桌後,將背緊靠在椅背上。
新的帝國建立了,但千頭萬緒,事情更多了。
擺在他面前的還是新舊交替帶來的許多問題,就比如對前朝的君臣的處置、定位。今天他幾個兒子的表現,也正是這種問題的表現。
他決定維持前朝公主們的封號。
也會堅定長樂公主太子妃的地位。
他甚至準備立張晟為皇太孫。
太子、太孫並立,歷史上還沒有開過先河,歷史上第一個這樣做的人是李治。李治晚年,李忠李弘兩個太子或廢或死,最後立李顯為太子。李顯為太子兩年後,得皇孫李重照,於是冊封李重照為皇太孫。
太孫不同於皇孫,就如同太子不同於皇子。
太孫,就是欽定冊封的儲君了。
立太孫倒是早有先例,但基本上都是太子已死,於是按宗法制的繼承順序,繼承位在嫡長子這支裡傳承,因此立太孫而不是其它嫡子。
可太子在世,就並立太孫,這可是相當罕見了。
不過立太孫倒也是有好處的。
最大的好處,就是鞏固太子的地位,徹底的斷絕其它皇子們的奪嫡之心。太子有太孫,這是雙重保障。
除非太子做了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被廢太子之位,導致太孫也因此被廢,要不然,一般的情況下,就算太子死了,繼承之位也是太孫的。
另一方面,張超也是想早點把張晟有李家血統的這點事情,先擺上來,擺明態度。這樣就不會對這個問題有爭議,早早杜絕隱患。
張想離婚,這會讓張的名聲不好,更何況,長樂畢竟是嫡妻,卻不冊封為太子妃,反冊封一個妾侍為太子妃,這不可能。如果不冊封王氏,讓太子再娶一個,那會有更多的問題。
張晟是嫡長,張易是庶次子,將來如果太子妃的兒子為繼承人,既非嫡又非長,這可是隱患重重的。
至於張晟有李家血統,這真算不了什麼。
漢家講究血統,但是父系血統。
再說李家都被送去海外了,難不成哪天李晟還會想著要恢復李唐?
提起筆。
張超在紙上寫下宗室分封幾個字。
宗室分封是必不可少的,但怎麼封?
琉求、大宛、呂宋等這些原張家封地,張超不準備再分封給皇族,準備改為朝廷直轄。
但宗室勢力必須得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