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0部分

牢裡的時候,把王永安都訓的服服貼貼的,現在王永安出來了都還跟著張三郎混呢,這才是真正的牛啊。”

“真名士,自風流,真性情啊。”

“原來張三郎在務本坊裡買了宅子啊,以後咱們豈不成鄰居了,說不定有機會也跟張三郎結識結識呢。”

國子學另一邊。

孔穎達和同僚陸德明也被這爆竹聲打斷,“張三郎居然成了崇文館副館主和學士,若是他能入天策府文學館就好了。”孔穎達最近天天看從張記書坊買回來的書,是越看越喜歡。

這雕版的書,豈不就跟石經一樣偉大?

歷代的書籍,哪怕是那些經典子集,也經常會缺秩遺失,就算是有存本,可也經常會有內容不一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就是以前書少,而且書都是抄傳的。抄來抄去,很容易抄錯,到時以訛傳訛就更錯之千里了。

因此歷史上,好幾次,都有皇帝請天下名儒聚集京師,就為了整理校對這些經書,然後弄出一個官方正式版出來,雕刻在石碑上,稱為石經,是天下範本。

隋朝時,就曾經從洛陽運石經到長安。

洛陽石經,就是以前官方集合名儒們統一後,把辯正統一後的儒家經文刻在石碑上,以做範本。可年代一久,石碑上的字也會有缺失。

當時孔穎達就與許多天下大儒一起辯認,論證。

但刻石經立碑文,可是很麻煩的。而且也一樣容易損毀,但現在張超的這個雕版書,卻讓孔穎達驚歎萬分。

只要雕版校對好了,然後印刷,那就都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書了,再不會存在什麼錯誤,或者抄錯的情況,聖人經典也不會出現各種缺失、疑議、歧義了。而且張三郎書裡用的標點符號也很好,雖然說許多讀書人一開始讀書,就得學會斷句。

但有一些關鍵的地方,就算是一些大儒,也會有疑異之處。那些往往涉及一些典故歷史等,甚至一句話能解釋出多種意思,可如果加上標點和符號,就能最大化的減少這種歧義。

這同樣對於讀書人,尤其是那些新學者來說,這能大大提升他們理解經典的速度。

一本雕版的書,就等於一塊石經,千千萬萬本印刷書籍,以後再不用擔心典籍遺失,甚至是缺失疑異了。

“德明,我打算也把我的書稿送去張家雕版印刷出來。”

“可是張家雕版刻書不是得千部起印嗎?”

孔穎達想了想道,“但我這並不是直接買書啊,我只是刻印我自己的書,如果我少刻印一點,應當要便宜一些吧?”

孔穎達手裡有一套書稿,是他整理他祖先孔子的論語。

孔穎達是孔子的三十一世孫,他一直有個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讓論語也成為儒家的經書。

論語經歷這麼多年,有三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各個版本的內容都有些不一之處,特別是一直到了此時唐朝,論語都還沒有進入儒家的經書之一。

漢五經,唐九經,都沒有論語的一席之地。

孔穎達花費很多年時間,一直在整理三家論語。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但毀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在西漢時僅有口頭傳授,後來從孔子住宅夾壁中得到部份本子,分為魯人口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授的齊論語22篇,以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在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時,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東漢末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遂為《論語》定本。

孔壁中的古論語由孔安國向武帝獻書,結果正值“巫蠱事件”,朝廷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