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馮承乾離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時候,還認為不會出現這一幕。
原因很簡單,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了歐戰,而且與布林什維克俄國的關係不算差,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國需要進行戰後重建、也需要來自俄國的資源,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紅俄與白俄的內戰。
兩年間,馮承乾的預測基本上準確。
只是,到了一九一九年底,德俄關係急轉直下。
關鍵就是,裡海北岸發現了一座規模巨大的油田,即有名的巴庫油田。
這下問題來了。
最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向布林什維克政府提出,按照德俄協議,帝國企業有資格獲得油田的開採權,至少應該參與開採工作,而且帝國有權力以較為低廉的價格,獲得巴庫油田產出的石油。
問題是,布林什維克政府決絕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要求。
理由是,巴庫油田是在德俄和約生效之後發現的,因此不受和約內容限制,俄國可以向德國提供石油,但是必須按照市場價格採購。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參與開採,則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這下,德俄關係急轉直下。
要知道,在幾種戰略資源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最缺的就是石油。
大戰期間,如果不是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陣營,加上戰前建立的戰略儲備機制,恐怕在一九一六年底之前,帝國就將因為缺乏燃油,讓所有戰艦停在港口裡面。
更重要的是,內燃機的大發展,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潛能。
任何人都能想到,下一場戰爭,將是內燃機的戰爭。
這樣一來,石油就是無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布林什維克政府不肯在巴庫油田的開採上做出讓步,德意志第二帝國別無他法,只能想辦法推翻布林什維克政權。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才出面,糾集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方國家,共同出兵干預俄國內戰。說得再直接一些,就是暗中支援鼻俄,幫助白俄推翻布林什維克政權。
隨後,〖日〗本也加了進來。
最初的時候,馮承乾並不認為參與進去能得到什麼好處。在他熟知的歷史中,得到西方國家支援的白俄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更重要的是,在那段歷史中,布林什維克政權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斷定,這次聯合幹俄行動不會有好的結果。
問題是,〖中〗國的處境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在bō蘭獨立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俄國的邊境線縮短到了不足兩百公里。其他七個國家,
除了〖日〗本控制著南庫葉島之外,另外六個國家都不是俄國的鄰國。
說白了,不管幹俄行動的結果如何,這些國家都不會受到直接威脅。
相反,〖中〗國的處境就不一樣了。
中俄邊境線長達數千公里,如果〖中〗國加入幹俄行動,最終又以失敗告終,那麼俄國就將成為〖中〗國的頭號敵國。
顯然,馮承乾不想樹立這麼一個強大的對手。
要知道,現在的〖中〗國連〖日〗本都打不過,再加上一個俄國,那麼今後的地緣生存環境將變得極為惡劣。
問題是,〖中〗國能夠置身事外嗎?
布林什維克政權已經控制了俄國的歐洲地區,白俄軍隊正在向遠東退卻。除了遠東的幾座港口之外,就數〖中〗國前往俄國的道路最為便捷了。結果就是,〖中〗國是否加入,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年初,德皇就派來特使,要求〖中〗國政府表態。
馮承乾利用sī人關係,把這件事壓了下去,而吳鐵生也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擊敗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