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部分

在一九四一年,因為印度的**運動引發的罷工等事件。導致印度的經濟產值降低了百分之四十。當時,因為印度港口工人罷工。很多囤積在港口裡的物資根本無法裝船,也就無法運往英國。此外,因為印度的紡織工人大罷工,英國出現了棉紗與棉布緊缺的現象,不得不加大從美國的進口量。

可以說,這個時候,換任何一個國家去統治印度,都要面對同樣的難題。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並不主張佔領印度,而是提出應該利用印度的民族**運動,把英國趕出印度,減輕中**隊的作戰負擔。中國需要獲得的,只是控制印度的部分城市,特別是港口城市,在印度洋北岸獲取一些海軍基地,為接下來進軍中東打下基礎,也為開闢前往地中海的航線做好準備。如果中國當局能夠支援印度的**運動組織,並且承認印度是一個**國家,那麼中國就很有可能以非常輕微的代價獲得這些港口,而不是在印度打一場大規模戰爭。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支援馮承乾的觀點。

有人提出,既然不能在印度搞殖民地,為什麼不直接吞併印度?

要知道,中國現在的國力不比英國霸佔印度的時候差,而且中國離印度更近,也更容易控制印度。

問題是,中國吞併印度能得到什麼,以及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顯然,對於剛剛進入工業化時代的中國來說,印度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負擔,因為印度有接近三億人口,而且在遭受了英國近兩百年的剝削之後,印度民眾極為貧窮,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絕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文盲,而且印度還處於農耕時代。可以說,背上這個沉重的負擔肯定會對中國的長遠發展產生嚴重影響。事實上,歷史上任何一個稱霸全球的大國,都沒有在領土上搞擴張,最多也就是獲取海外殖民地。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以吞併的方式來侵佔其他民族的土地,就等於背上了負擔,對國家發展沒有任何好處可言,更不用說讓國家發展壯大了。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吞併印度有足夠多的好處,英國早就這麼做了。

英國沒有吞併印度,而是把印度當成殖民地,把印度人當成殖民地居民,就是不想背上負擔。

顯然,吞併印度是很不現實的想法。

再說了,從歷史上看,印度與中國非常相似,都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而且都曾經同化過入侵者。如果中國吞併了印度,那麼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印度被中國同化,而是中國被印度同化。對於兩個生命力同樣頑強的民族來說,恐怕這兩個結果都不會出現,而最有可能出現的是民族間無休止的紛爭與鬥爭。

最終,馮承乾的主張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援。

當然,在出兵問題上,吳鐵生等人有不同的觀點,即在戰爭時期,中國很有必要控制印度全境。至於印度是否會成為一個**的國家,那是戰後的事情,或者說可以成為用來拉攏印度**運動組織的籌碼。

如此一來,中國陸軍就需要動用足夠多的兵力。

對此,馮承乾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並不是馮承乾不知道佔領印度全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是在政治上,中國絕對有必要佔領印度全境。

這個必要,就是戰後的世界秩序。

雖然在這場大戰初期,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主導國,基本上所有的戰略方針都是圍繞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制訂的,且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重心開始轉移,中國起到的作用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了同盟國集團的主導國,而且中國的戰略方針產生了更加重要的影響。

可想而知,在同盟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之後,中國肯定會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下,問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