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尾部炮塔能開火,而當時的夾角為六十度。
也就是說,兩艘英艦暫時只能用位於首部的六門主炮進行還擊。
顯然,這個火力太弱了。
要知道,“喬治五世”級的主炮配製本來就飽受詬病,甚至有人稱其倒退了三十年,連在上次大戰時期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都比不上。從投擲能力上講,六門十四英寸主炮連四門三百八十毫米艦炮都比不上。
也就是說,兩艘“喬治五世”級在此時發揮出的火力,還不如兩艘中國戰艦的一半。
要命的是,兩艘“喬治五世”級上的雷達無法正常工作,因此也就無法用雷達來瞄準目標。
事實上,這個時候,英軍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這就是,在對海搜尋雷達受到干擾之後,沒有啟動炮瞄雷達。
當時,兩艘英艦上的雷達部門官兵都在檢查出了“故障”的雷達,根本沒有人想到,在這麼近的距離上,炮瞄雷達就足夠了。
要知道,中國戰艦使用的干擾裝置,根本無法干擾炮瞄雷達,也不能干擾炮瞄雷達。
早在研製電磁干擾裝置的時候,中國的電磁工程師就發現,干擾箔條的尺寸與與干擾效果存在直接關係。深入研究後,電磁工程師發現,干擾箔條要發揮作用,其尺寸就得是雷達半波長的整數倍。受此啟發,中國的電磁工程師發現,用來干擾遠端收縮雷達的箔條不見得能夠干擾用於近距離跟蹤目標的雷達。原因很簡單,用於近距離跟蹤目標的雷達、比如炮瞄雷達的波長都比較短,而用於遠端搜尋目標的雷達、比如對海搜尋雷達的波長都比較長,因此同一種箔條不可能同時干擾兩種雷達。
當然,如果用來干擾敵人的雷達,那麼混合使用不同尺寸的干擾箔條。
可是,如果在干擾敵人雷達的同時,又要使用自己的雷達,那就得使用一種尺寸的干擾箔條,讓己方雷達發出的電磁波不受干擾。
當時,中國海軍戰艦上使用的干擾裝置,就是專門針對遠端搜尋雷達的。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進入了炮瞄雷達的探測範圍,那麼目視也能發現敵艦,因此干擾炮瞄雷達的意義並不大。重要的是,大部分炮瞄雷達的工作頻率都差不多,即雷達發出的電磁波的波長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要干擾敵人的炮瞄雷達,也就會對己方的炮瞄雷達產生不利影響。
顯然,這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在雷達火控領域,中國海軍有著很明顯的技術優勢,因此在同樣都能使用炮瞄雷達的情況下,中國戰艦佔便宜。
也正是如此,在干擾英艦雷達的同時,兩艘中國戰艦上的雷達火控系統能夠正常工作。
顯然,如果當時兩艘英艦也啟動了炮瞄雷達,就能夠用雷達鎖定中國戰艦,從而獲得較為準確的炮擊資料。雖然在雷達火控系統上,英艦遠不如中國戰艦,但是雷達提供的引數肯定要比光學裝置提供的資料準確得多。重要的是,雷達能夠連續提供敵艦的座標,而光學裝置只能在敵艦開火的時候提供敵艦的座標,即提供的引數是間斷的,從而使炮手無法準確瞄準敵艦。
火力不如對手,炮擊準確率也不如對手,兩艘英艦根本佔不到便宜。
此時,英軍的唯一機會,就是盡縮短交戰距離。
要知道,十四英寸穿甲彈的威力本來就不夠強,如果交戰距離過遠,別說打穿兩艘中國戰艦主要部位的裝甲,恐怕連次要部位的裝甲都砸不開。相反,三百八十毫米艦炮在使用重彈的情況下,對“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有著足夠的威脅。早在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就證明了這一點。何況,中國海軍的彈藥加先進,已經開發出了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
除此之外,縮短交戰距離還有加重大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