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1部分

柔是內史侍郎虞世基的兒子。來護兒、裴蘊和虞世基都是中樞最高決策層的成員,如果齊王能“榨取”到他們這些叛逆兒子的價值,以此來“訛詐”他們支援自己北上戍邊,則必能如願以償。

北舞侯鄭儼是大理卿鄭善果的兒子,而鄭善果出自山東五大超級豪門之一的滎陽鄭氏,是滎陽鄭氏的領軍人物,未來的鄭氏家主。鄭善果雖然位列中樞,但不是最高決策層成員,不能影響到聖主決策,不過關鍵時刻,多一個豪門勢力的支援,總比多一個政敵要好。

當然,這些隸屬不同政治集團的權貴投奔齊王,給齊王帶來的最大好處還是政治上的。以齊王為首的政治勢力最早僅僅只有關隴一部分權貴支援,現在卻有關隴、山東和江左眾多權貴的共同支援,如此一來其內部就形成了以關隴、山東和江左三方權貴鼎足而立的權力構架,這已經有了政治集團的雛形,成長潛力巨大,一旦迅速發展成為政治集團,再加上北疆這塊龐大的地盤,再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則齊王據北疆而稱霸的夢想也就變成現實了。

之前齊王已經從韋福嗣那裡知道這批在楊玄感的脅迫下變成亂臣賊子的權貴,走投無路之後,都接受了韋福嗣的勸說,都決心投奔齊王,都願意輔佐齊王鎮戍北疆,在政治上“絕地反擊”,以期東山再起。只是,此事的好處看得見摸得著,而風險也是難以估量,畢竟大家分屬同的政治集團,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雖然因為生死存亡暫時走到了一起,但誰敢保證這些人信守承諾?誰敢說這些人關鍵時刻不會背信棄義,賣主求榮?所以齊王持謹慎態度,既不支援也不反對,更沒有馬上收入“囊中”的念頭,而是打算先把這些人放在李風雲帳下“觀察”一段時間,等到北上戍邊成為現實,等到自己在北疆確實需要這些人輔佐了,再把他們“請”回來。

然而,李風雲卻看到了他們的“價值”,特意帶著他們拜見齊王,送給齊王一個“見面禮”。只要齊王能夠最大程度地“榨取”這些人的價值,就必然有助於齊王北上戍邊。

該說的能說的韋福嗣早就對他們說過了,此刻齊王也無須贅述,而這些權貴們也是一代翹楚,對齊王的“價值”自有判斷,既然他們選擇了齊王,當然承認齊王還是有值得他們輔佐的價值,所以這次見面,他們一方面向齊王表達效忠的意思,另一方面則是就未來的發展,與齊王進行坦誠的溝通和交流,以便更好的合作。

話題很快轉入要點。齊王坦誠相告,他已經向宇文述表達了北上戍邊的意思,但宇文述以聖主和中樞尚未決策發動第三次東征為理由,沒有給出任何承諾。實際上有沒有第三次東征,都不能改變南北關係迅速惡化這一事實,更不能延緩甚至阻礙南北戰爭的爆發,所以齊王北上戍邊,與聖主是否發動第三次東征,並無直接關係。

楊恭道、來淵、虞柔、裴爽、鄭儼等貴胄一聽就明白了,齊王知道他們的價值所在,需要他們在這件事上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他們這些人雖然都被打上了“亂臣賊子”的印記,但上至聖主下至文武百官,心裡都一清二楚,楊玄感非要抹黑他們,他們不黑也是黑,如此便給了政敵把柄,迫使聖主、中樞和他們家族,不得不在政治上妥協讓步,否則他們固然要掉腦袋,而家族也難逃牽連之禍。但聖主豈能把來護兒、虞世基、裴爽這些親信重臣統統趕出中樞?所以最後肯定是妥協,以結束他們這些人的政治生命來保全家族和集團利益。

當然了,一旦博弈激烈,雙方在核心利益上拒不讓步,他們也有可能掉腦袋,而這也是他們選擇逃離東都的原因所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們的“失蹤”或者名義上的“死亡”,某種意義上更有利於家族和集團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維護自身利益。

這種背景下,尤其在楊玄感的叛亂尚未平定,未來局勢發展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