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陷入被動,被李風雲步步緊逼,最終妥協的就是他,如此譙軍的利益必然受損。
李風雲心知肚明,他只能妥協,只能讓韓曜佔其中一個便宜。於是李風雲召集陳瑞、呂明星等人商量了一下,統一了認識,遂告訴韓曜,蒼頭軍接受六百餘船伕、水手、雜役,但要在此基礎上建三個團,如此蒼頭軍便有七個團一個旅,一千五百人,而譙軍則擴充到六個團一千二百人,這樣一來,兩軍平分武器就不合適了。
韓曜心滿意足,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衝著那兩團鷹揚衛去的。武器是好,尤其重兵,但需要合適的人使用,才能物盡其用,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否則就是累贅,就是廢物,不如不要。
而李風雲的想法則與韓曜完全相反。他也要人,武器擺在次位,但他只想要船伕、水手,原因無他,貧苦人都淳樸老實,都很聽話,你只要善待他們,尊重他們,關愛他們,他們就會用生命回報你。戰爭年代,一支軍隊若想在艱苦環境中生存下去,最重要的不是武技,不是戰鬥經驗,而是嚴格的軍紀、高昂計程車氣和堅固的凝聚力。
雙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韓曜以為自己佔了便宜,李風雲卻是暗自竊笑,“韓先生,你要倒楣了。”
義軍剛剛休整了兩天,斥候便飛速來報,永城鷹揚府追來了,已近在咫尺。
=
。。。
第五十六章 活路
《戰隋》最新章節。。。
李風雲決定打一仗。
義軍發展速度驚人,不但李風雲始料不及,當日芒碭山聚義的百十餘人也是難以置信,對李風雲敬佩至極,奉若神明。李要打一仗,大家便言聽計從,絕無異議。
蘄縣歷史悠久,也是有名的古戰場。昔年秦將王翦便在蘄南大敗楚軍,斬殺楚將項燕。陳勝吳廣起義之地,便在蘄縣渙水東岸的大澤鄉。
李風雲帶著徐十三及幾個衛士騎著擄掠而來的力馬(拉車用的馬),沿著渙水東岸遛達了一圈,遊覽了古戰場,又去看了大澤鄉,遂決定在大澤鄉與費淮打一仗。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韓曜時,韓曜斷然否決。他了解永城鷹揚府,更瞭解鷹揚郎將費淮和鷹擊郎將王揚。雖然李風雲在與他們的交鋒中始終佔據著主動,甚至在睢水河邊半渡而擊之,輕而易舉摧毀了鷹揚府一個團,但那是趁敵不備,打了鷹揚府一個措手不及。實際上永城鷹府自始至終都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強橫武力,如果雙方正面交鋒,義軍肯定不是對手。如今李風雲自信心膨脹,,讓勝利衝昏了頭腦,,非要以己之短攻敵之長,非要與鷹揚府正面作戰,豈不是自尋死路?
韓曜堅決反對,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他堅持渡淮河南下,理由很充分,遠離大京畿,遠離大運河,在江淮尋一塊偏僻之地先解決生存問題。此刻舉國上下都在為東征作準備,東都和地方官府、鷹揚府的精力都放在東征大計上,若義軍主動躲到一邊,不與地方官府、鷹揚府為難,他們又何必自尋麻煩?剿滅了也沒啥功勞,但屢剿不平,那就有丟官、丟命之危,所以不難推想,義軍一旦藏匿於江淮,江淮的地方官府、鷹揚府肯定會睜隻眼閉隻眼,對東都戡亂令陽奉陰違。這顯然有利於義軍生存,只待東征勝利結束,國內局勢變了,東都和地方官府、鷹揚府有精力戡亂平叛了,義軍也發展壯大了,也有地盤了,可以與朝廷抗衡一下了。
韓曜的分析和推斷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無奈李風雲的部下已先一步知道了白髮帥對義軍未來的設想,且這一設想要優於韓曜的渡淮策略,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李風雲,卻不信任韓曜。
李風雲待韓曜說完之後,冷不丁問了一句,“江都在哪?”
江都就是揚州,在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正處江淮之間。韓曜頓時意識到李風雲這句話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