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的戰艦。
僅僅一天之後,一艘經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的潛艇在土佐灣附近伏擊了一支從高知前往大阪的船隊,用魚雷擊沉了其中的三艘民船,並且在上浮之後用甲板炮擊沉了另外一艘民船。
這兩次伏擊戰,充分證明潛艇是一種可怕的海戰利器。
此後,〖日〗本海軍的小型艦艇就很少出港了,而〖日〗本的國內航線也全部轉移到內海,民船沒再進入西太平洋。
更長遠的影響是,馮承乾終於認識到,合理使用潛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兩次伏擊戰,為〖中〗國海軍發展潛艇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潛艇部隊的大發展提供了幫助。
要知道,雖然當時〖中〗國還不具備建造主力艦的能力,但是隻要得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幫助,建造潛艇肯定沒問題。!。
第三十三章 停戰條件
到了四月下旬,〖日〗本幾乎被逼入絕路。
朝鮮戰場上,日軍已經退到漢城,而〖中〗國軍隊在佔領開城之後,正在策劃進攻漢城的作戰行動。因為〖日〗本喪失了制海權,朝鮮的日軍根本得不到增援,甚至連作戰物資都得不到保證,而〖中〗國已經利用起了制海權,透過海路解決了陸路運輸的難題,正在源源不斷的向朝鮮增兵。
可以說,這是一場典型的由制海權決勝負的戰爭。
雖然朝鮮與〖中〗國接壤,但是鴨綠江與圖們江上沒有大橋,而且朝鮮的道路十分糟糕,別說供車輛通行,有的地段甚至連騾馬都很難透過。如果依靠陸路,〖中〗國最多隻能投入一支規模不超過五萬人的軍隊。有了海運支援之後,〖中〗國陸軍入朝部隊的規模能夠達到三十萬到五十萬。
由此可見,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贏得了這場戰爭。
這一點,與三十多年前的日清戰爭十分相似。
也許,誰也沒有能夠想到,僅僅三十多年後,當戰爭再次在同一地點爆發,戰局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倒轉。
四月二十八日,漢城會戰打響。
雖然漢城在朝鮮半島中部,但是日宥已無退路。如果丟掉了漢城,那麼日軍就只能一路退卻到釜山與蔚山。原因很簡單,漢城不僅僅是朝鮮的首都,也是駐朝日軍的大本營,更是日軍的物資囤積中心。
當時,駐朝日軍大部分物資都在漢城。
中固軍隊沒有直接攻打漢城,而是在包圍了漢城之後,首先進攻仁川,目的是奪取漢城的外港。
五月七日經過六天jī戰,〖中〗國軍隊佔領了仁川港。
當天,早就在港外等候的〖中〗國船隊進入仁川港,卸下了數萬噸物資、以及補充到各作戰部隊的兩萬多名官兵。
此外,這支船隊還送來了一件利器。
五月十二日〖中〗國軍隊開始攻打漢城。
在突破日軍設在城外的防線時,〖中〗國軍隊動用了三十多輛坦克。當這些坦克出現在戰場上時候,日軍的抵抗意志立耳就崩潰了。日軍不是沒有見過坦克,而是從來沒有在戰場上遇到過坦克。更重要的是,日軍手裡根本就沒有合適的反坦克武器,一些視死如歸的日軍官兵試圖抱著手榴彈與〖中〗國坦克同歸於盡,但是均沒能得逞因為隨同坦克作戰的〖中〗國步兵根本不會給日軍接近坦克的機會。
五月十五日,〖中〗國軍隊攻入漢城陣地戰演變成了殘酷的巷戰。
在接下來的三天內,交戰雙方都拼盡了全力,把這座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古都變成了廢墟。
必須承認日軍中並不缺少視死如歸的勇士。
同樣得承認,〖中〗國軍隊的鬥志與士氣均高於日軍。
在漢城巷戰中,雖然有很多日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