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大戰期間,鋁產量能夠跟上軍事需求的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與美國。
要知道,在當時,其他國家因為鋁產量嚴重不足,不得不在飛機上使用像木材這樣的輕質材料。比如,英國在大戰期間大批次生產的“蚊”式遠端戰鬥機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木結構飛機。
不可否認,木結構飛機也有出sè的型號。比如,“蚊”式飛機的xìng能就很出sè。
問題是,在重型轟炸機上,最好的木材都不可能取代鋁合金,而且隨著轟炸機的噸位越造越大,鋁合金的用量自然越來越多。
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的鋁產量,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有沒有能力發展戰略空軍。
在整個大戰期間,只有中國與美國以戰略空軍為重,或者說是在保證了戰術航空兵的高速發展之後,有能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戰略航空兵,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包括像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樣的世界級強國,在保證了戰術航空兵之後,都沒有能力打造戰略航空兵,至少不可能讓戰略航空兵當主角。原因就是,只有中國與美國能夠在戰時生產出足夠多的鋁,用來製造重型轟炸機。
決定鋁產量的,又是一個國家的發電能力。
可以說,在這方面,馮承乾看得比誰都準。當然,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馮承乾非常清楚電能的重要xìng。
大戰爆發前,中國的國家基礎建設只有兩個重點,一是交通,二是電力。
結果就是,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的發電能力僅次於美國,而且與美國的差距並不是很明顯。如果從社會富餘電力供應來看,中國還超過了美國。原因很簡單,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沒有美國那麼高,而廣大的農村地區根本就用不著電能,美國則要在城市的日常供應中消耗大量電能。
說白了,如果按照戰時機制,中國能夠調配的電能不比美國少多少。
也正是如此,中國才有能力大規模生產重型轟炸機。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這個能力。
雷德爾提出讓中國轉讓“金鷹”的設計圖紙後,馮承乾就一針見血的指出,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能力大規模生產這種轟炸機,如果強行生產,那麼帝國空軍賴以為生的戰術航空兵就將受到影響。
顯然,帝國空軍不可能放棄戰術航空兵。
要知道,在殘酷的德俄戰場上,戰術航空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馮承乾沒有讓雷德爾空手而歸。
在雷德爾感到失望的時候,馮承乾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由中國替德意志第二帝國生產這種轟炸機,而且不需要帝國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只需要帝國用其他武器裝備,比如中國造船廠暫時還無法大批次建造的遠洋潛艇、以及中國的坦克車輛廠無法生產的重型坦克進行交換。
這下,雷德爾看到了希望。
問題是,如何交付這些武器裝備呢?
馮承乾提出了一個辦法,即德軍在夏季攻勢發動之後,得把重點放在高加索地區,爭取佔領高加索地區。這樣一來,“金鷹”就能從中國西北的機場起飛,向南進入阿富汗,再飛往高加索的機場。德意志第二帝國需要做的,只是設法把飛行員送過來,或者從中國僱傭轟炸機飛行員。
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用來交換的裝備,潛艇可以直接駛往中國港口,而陸軍的裝備則可以優先提供技術援助,即幫助中國的坦克車輛廠獲得生產重型坦克的能力,等到共同擊敗紅俄之後,再透過陸路運送成品。
顯然,雷德爾不會拒絕這樣的提議。
要知道,只要中國的飛機制造廠開足馬力生產,肯定能在一九四一年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上千架重型轟炸機。
在德英戰場上,這批轟炸機具有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