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臥1OPE戰鬥機的全套圖紙,以及援助建立的戰鬥機與發動機工廠,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稱霸東方戰場的“隼”式戰鬥機。
當然,人員培訓更加重要。
大戰期間,〖中〗國最重要的工業技術人員,半數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過培訓,而軍事工程師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過培訓,並且由此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事技術。
事實上,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連馮承乾都沒預料到。
當時,這就像是一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把所有人都砸暈了。
還好,馮承乾沒有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以說,〖中〗國海軍能在一九三五年之後進入快速發展期,〖中〗國的幾大造船廠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後建造大型戰艦。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三五年之後提供的無償援助。而宋靖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之行能夠取得那麼巨大的收穫,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轉變觀點,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有關。
說得簡單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說得難聽一些,在德國上層眼裡,〖中〗國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一部分,也就理應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服務。這一點,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出面干預中日停戰談判的時候體現得極為明確。可是在此之後,德皇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時德意志第二帝國對〖中〗國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中〗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上下都有一種認識,即沒有〖中〗國在遠東牽制紅俄,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再次兩線作戰,而且這次會從一開始就與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交戰,而帝國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局面下取勝,也就必須指望〖中〗國能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至少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消除來自紅俄的威脅。也就是說,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沒人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
這種身份上的轉變,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雖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已經走過了兩個五年計劃,並且開始了第三個五年計劃,主要的工業專案都已完成,工業生產規模超過了義大利與法國,成為全球第四工業國,僅次與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當時還沒有紅俄的工業統計資料),但是〖中〗國的根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體現在工業技術上,即〖中〗國的工業力量都是建立在技術引進之上的,並沒有自己的工業技術科研實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國生產的所有坦克,其高壓坦克炮與裝甲鋼都需要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進口,甚至連坦克發動機也得進口,〖中〗國的坦克廠只負責組裝。再比如,當時〖中〗國建造大型戰艦所需的高質量裝甲鋼材都得進口。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用來製造這些產品的工業裝置,也不具備自行研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把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與工業裝置出售給〖中〗國。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獲得了這些技術與裝置,就能憑藉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在全世界範圍內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競爭,擠佔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雖然中固依然主要依靠引進來獲得先進技術與先進裝置,但是至少能夠獲得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與工業裝置。比如,為了幫助〖中〗國獲得單獨建造大型戰艦的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為〖中〗國援建了數座大型船臺、以及出售了數臺萬噸級水壓機,還幫助〖中〗國培養了上萬名艦船工程師與高階技工。
可以說,如果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