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潛艇司令部也收到了這封電報,連那霸港都截獲了這封電報。
可惜的是,聯合艦隊卻沒能截獲這封電報,或者說沒能判明其準確來源。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第七十九章 將計就計
全文字無廣告第七十九章將計就計
聯合艦隊中,只有旗艦“霧島”號有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而且是開戰後加裝的。(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在小蒞原群島待命的時候,“霧島”號上的無線電監聽測向裝置一直在工作,而且截獲了不少電報。雖然日本海軍沒有破譯中國海軍的密碼,但是至少知道,那些電報是在西太平洋上活動的潛艇發出的。
聯合艦隊離開小蒞原群島後不久,“霧島”號上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就罷工了。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在大戰爆發前,日本的電子工業並不發達。比如,中國、英國與美國都在戰前研製出了雷達,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在戰前從中國引進了雷達,並且成功仿製出了國產雷達,而日本直到一九四一年才從英國獲得了第一部雷達,而第一部國產雷達直到戰敗都沒生產出來。
結果就是,“長尾鯊”號在第一次發報的時候,並沒被聯合艦隊發現。
問題是,潛艇不可能只發一次電報。在有了重大發現之後,只要潛艇在海面上航行,就會不斷的拍發電報,直到收到潛艇司令部發來的回電。一般情況下,潛艇要在拍發三到五次之後,才能收到回電。
顯然,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長尾鯊”在第四次發報,也就是最後一次發報的時候,“霧島”號上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已經修復了。
可惜的是,修復的只是無線電接受裝置,測向裝置還沒有修復。
在截獲了“長尾鯊”發出的電報後,“霧島”號上的無線電軍官並沒產生警覺,只是認為那是一艘在西太平洋上活動的潛艇發出的電報。要知道,大戰爆發後,中國海軍的遠洋潛艇一直在西太平洋上活動,幾乎每天都有好幾艘潛艇發出電報,向潛艇司令部彙報破交作戰的收穫。
事實上,如果“霧島”號的無線電軍官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艘發報的潛艇離聯合艦隊非常近。道理很簡單,“長尾鯊”號離聯合艦隊本來就非常近,因此“霧島”號截獲“長尾鯊”號發出的電報時,訊號是比較強的,而那些主要在美日航線上活動的潛艇離聯合艦隊都非常遠,無線電訊號非常弱。
只是,“霧島”號的無線電軍官認為,剛修復的無線電監聽與測向裝置不夠可靠,比不上他的直覺。
結果就是,聯合艦隊並不知道行蹤已經暴露,也因此喪失了主要優勢。全文字無廣告
要知道,在艦隊航空作戰中,真正的優勢不是有多少航母,而是情報。掌握了準確情報的一方,就掌握了主動權。航空作戰與炮戰不同,掌握了主動權就獲得了搶先發起攻擊的機會,而搶先發起攻擊的一方,往往擁有決勝權。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誰先發現對手、誰先發起攻擊,誰就有更大的勝算。
這一點,中國海軍早就知道了。
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進行過多次航母對抗演習,而每一次演習的結果都證明,搶先發起攻擊的一方都能獲勝,被動挨打的一方甚至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在一九三九年初的一次演習中,由“秦始皇”號扮演的伏擊者就在一次突擊中,“幹掉”了由另外三艘航母組成的特混艦隊。
可以說,掌握主動權,就意味著獲得勝利。
可惜的是,日本海軍並沒有這樣的認識。雖然在大戰爆發前,日本海軍也舉行了幾次有航母參加的聯合演習,但是在這些演習中,航母的角色都是為主力戰隊提供防空掩護,並沒有承擔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