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雷達就探測到,聯合艦隊裡只有六艘大型戰艦。
這與情報有些出入,因為根據之前獲得的訊息,聯合艦隊裡有十多艘大型戰艦,除了戰列艦之外,還有十艘左右的重巡洋艦。
魯志剛並沒意識到,雷達並非絕對靠得住。
受技術限制,當時的雷達無法測量目標的航速,只能根據兩次探測獲得的結果,大致推算出目標的航向。此外,在雷達螢幕上,戰列艦與重巡洋艦的訊號反射強度相差無幾,很難準確辨別。要等到雷達技術成熟,特別是把多普勒效應利用上之後,雷達才能測速,並且辨別出戰列艦與重巡洋艦。
也就是說,當時魯志剛並不知道,他面對的只是六艘重巡洋艦。
所幸的是,這沒有造成惡劣後果。
距離縮短到一萬八千米左右,魯志剛指揮的六艘戰艦率先開火。
此時,六艘日艦依然在向東南方向航行,而且航速在三十節以上。
前幾輪炮擊沒有取得實際戰果,卻帶來了一個非常意外的收穫,即透過日艦反擊,魯志剛做出了準確判斷。
遭遇的不是聯合艦隊主力,而是六艘重巡洋艦。
透過敵艦的反擊,特別是炮彈爆炸產生的現象,就能判斷出敵艦主炮口徑,從而判斷出敵艦的類別。
顯然,戰列艦上沒有八英寸副炮。
配備八英寸艦炮的,只有重巡洋艦。
魯志剛首先想到的,就是聯合艦隊的主力去哪了?
準確的說,“霧島”號去哪了?
由此,魯志剛也推翻了之前做出的判斷,即“霧島”號沒有輕載出海,因此航速不可能超過二十八節。
這樣一來,“霧島”號就跟不上那幾艘速度較快的重巡洋艦。
顯然,“霧島”號在重巡洋艦編隊後方。
魯志剛沒有遲疑,也沒有感到擔憂。不管怎麼說,優勢在他手上,而且離天亮還有五個多小時呢。
一點過十分,旗艦“山東”號首開戰果。
雖然與晝間炮戰相比,“山東”號在夜間的表現差了許多,打到第十一輪,才擊中了六艘重巡洋艦中的首艦,但是與交戰對手、以及後面的五艘友艦相比,“山東”號的表現已經非常出色了。
要知道,此時的交戰距離在一萬七千米以上,而且航速超過了二十四節。
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海軍主力艦第一次完全依靠雷達進行炮戰。
雖然在夜戰中,炮手還可以利用大功率探照燈、以及敵艦的炮口閃光進行測距,但是在雷達、特別是炮瞄雷達研製成功之後,中國海軍放棄了這兩種原始的夜戰戰術,只在主力艦上保留了備用的探照燈。更重要的是,主力艦的炮手都進行了嚴格的訓練,要求必須完全依靠雷達提供的資料開火。
也就是說,炮手根本看不到敵艦,只能根據槍炮長提供的炮擊資料開火。
當時,炮手甚至無法知道是否命中了敵艦,如果夜間能見度過低,比如沒有月光,連主桅杆頂上的瞭望員都看不清楚炮彈的落點,仍然得依靠雷達來測量落點誤差,然後由槍炮長調整瞄準引數。
如此一來,一艘戰艦隻能對付一個目標。
準確的說,是戰艦上的所有火炮都由同一個人指揮,也就只能對付一個目標。
這麼做,也有一個好處,即單次齊射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雖然在晝間炮戰中,也可以由槍炮長同時指揮所有火炮,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各炮塔的炮長,根據主瞄準儀提供的資料單獨瞄準目標,並且單獨開火。如此一來,像“山東”號這樣的主力艦,四座炮塔的開火時間就不可能整齊劃一,總會有一些誤差,從而導致單次齊射時,八枚炮彈的彈道並非完全一致。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