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則開始受到了武帝公開的支援。
史載,武帝剛即位不久,便表示:鄉儒術,招賢良。有此可見,他很早就開始準備這一切了。但由於當時竇太后是個治黃老言、不好儒術的人,所以武帝一直沒有能如願。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道家“黃老”的最大支持者…………竇太后終於命赴黃泉,武帝在政治上失去了掣肘的人,他才一改漢初以來“黃老”治國的傳統,開始大批地起用儒家學者,並以行政干預的手段罷黜了“黃老刑名百家之名”的規矩。
後來,漢武帝雖然想衝破傳統的道家政治的束縛而開創一個新的局面,但他又認為儒家現有的理論學說尚不太完備。直到元光元年(公元前面134年),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場了。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絕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論準備,藉助於可以自由闡發的“春秋公羊學”,投武帝之所好,公開援道入儒,終於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資料充實、發揮儒家義理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讓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綱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陰陽”、“四時”,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為”又有道家的“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的嶄新的儒學思想體系。
這便有了後世影響中國數千年的‘獨尊儒術’的大變,從此便開創了‘君與天、地並重’的新觀念。從此以後君王才真正的稱的上是‘萬人之上,唯我獨尊’。
其實,有為和無為的最大區別就在與,‘無為’提倡的是已道為尊,什麼都要求自然。已道家看來,作為世界萬物產生的總根源就在其變化的規律這就是“道”。
所以,道家思想認為,世界是個沒有意志、沒有情感的實在本體,“道”生成萬物也是沒有目的,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罷了。這樣的觀點大大的動搖了原來主宰世界的上帝、鬼神等的權威,使得他們失去了光彩,這在古代唯心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是一次很有突破性的嘗試。
而‘有為’則是把人和天、地提到了同一個高度上。所以,董仲舒這樣說過“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意思是讓我們突破自然規律去嘗試改變,要有夢想和猜測。這也是高低之分和神凡之論的根基所在,因為人要是都沒有奢望沒有追求的話,又何來高低的比較,尊卑的差別呢?就是因為人人都想當皇帝,都想成仙。所以,皇帝和神仙才會是高高在上的。
就拿文昌大陸來說,現在所沿用的就是道家思想,追求自然規模、不崇拜鬼神。所以,在這裡的即便是修煉成仙的人也一樣遊離在世,和常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說白了文昌大陸就不存什麼神仙和凡人之分,君臣之理也不是很正統。
孫為民暗暗的感到,文昌大陸要想讓三界圓滿就必須要擺脫道家老黃學的影響,恢復已天為命的觀點。君臣之分、仙凡有別必須要提倡。這也是他今天要大談天道,推崇儒術的原因。
因為,道家的觀點是已講究規律和自然,可以說有點‘唯物’主義色彩。但三界之分,神凡之別卻是必須建立在‘唯心’觀點上才可以。所以,必要讓人們產生‘唯心’的觀點。(老頭覺得,正所謂:心中有神明,心中有鬼。現在想想其實這一切不管怎麼說構架的基礎都是在人們的心裡。至於再深的東西,老頭也不好說了大家自己思考吧)
孫為民今天不想做別的就是想學董大儒,他要把太子捧的高高的,要讓太子飢渴到無法拒絕的程度。也只這樣孫為民才能活命,才能借天子之名好好收拾一下城中這些散碎勢力。同時,他也是在為開創三界秩序做著準備。
其實,孫為民想要的就是名正言順,他想借助天子的威嚴打壓其他人,就必須要先把天子捧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天子的權利越大,他手中的權利也就越大,因為‘人與天、地並立’的觀點可是他孫為民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