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典梓說道:“天亮了,我等一下要去睡一下。我寫一張藥方給你,你偷偷派人去抓藥。記住了,要做得很神秘,然後偷偷地將杏林院的張老請過來……”
“卑職明白。”典梓當下低聲說道。
“辛苦你了。”林若當下說道。
送走典梓之後,林若剛想睡覺,突然間想到了什麼,嘴角不由微微地揚起來,呵呵,自己怎麼辦這件事情給忘記了?(未完待續,)
關於中國古代是否有紅薯等植物的考究
對於中國是否是原產國,這個爭論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首先,這些爭論起源於宋朝蘇東坡的一首詩。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七十八首中的第七首《和陶酬劉紫桑》如下:
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自注:山藥,一名玉延)。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從這首詩當中,我們看到了“紅薯”這個名詞,我們根據蘇東坡的詩認為“紅薯”不是明朝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國的,而是宋朝時海南就已經有的物種了。
有些人則認為蘇東坡詩中的紅薯不是番薯,而是山藥。他們認為這裡的“紅薯”就是薯蕷科的甘,也就是山藥(的一種)。這個討論在1980年左右就有人提出來過,而過了20多年,竟又老話重談,翻案爭論起來。
我想先談談我對蘇詩從字面上的理解。
“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這兩句很直觀,就是把紅薯和紫芋這兩種作物種在院牆和屋牆的周圍。而且紅薯和紫芋應該是不同的作物。
“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這兩句的意思是紅薯和紫芋的花具有象幽蘭那樣淡淡的香味,而且也不象菊花那樣在霜秋開花。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這兩句前面一句的意思是在食品缺少的冬天從甕或缸裡取出來,而後面一句我覺得有兩種解法,一是表明了這牆角旮旯(的作物)也能比得過農田(的作物);二是說這堆存起來的東西(當然是紅薯和紫芋)也能勝過農田。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自注:山藥,一名玉延)。”這裡東坡先生自己就註明了玉延是指山藥,所以白玉延就是白山藥了。淇是河南一條河的名字。這兩句的意思是中原的白山藥能超過這紅薯與紫芋嗎?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馬少遊,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勸馬援不要為功名所累,說:“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馬援則戰功顯赫,說是“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不怕“馬革裹屍而還”。蘇軾以謫居海南的身份,種植紅薯與紫芋,自得其樂,當然也不必追思馬少遊了。這兩句的意思是吃飽了就忘了故鄉了,也不想馬少遊了。
而我本人的觀點認為蘇東坡詩中的紅薯的可能就是一種番薯。
在海南島上有幾種番薯很有特色。這些番薯有橙紅色芯、紫紅色芯、白色芯等幾種,表皮也有紅色、白色、淺黃色等品種。其中紫紅色芯的,皮也呈紫紅色或暗紅色。這種薯個頭小,產量低,適宜於在海南、廣西、廣東等南方地區栽種,而且尤以海南出產較多,在海南一些很偏僻的山鄉也有栽種。有人說日本有紫芯的紅薯,所以是日本傳來的,我的看法恰相反,可能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佔領海南的日本人帶回日本國去的。
在海南,有些作物有其本地的叫法,以下是幾種海南食品植物名稱對照:
海南稱呼=大陸稱呼
紅薯、地瓜=番薯、紅薯、白薯
甜薯、毛薯、甘薯=小山藥,山藥
大薯=塊根山藥、大薯
土豆=馬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