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比野戰軍和屯軍更差一些。
此外,朱濟世手中還掌握著一支不在明軍體系中的特殊武裝力量——兩萬多名日本武士!他們現在的身份不是橫濱藩士就是淑宮家臣,一部分居住在日本本土,打理橫濱藩的事務,一部分則在朱濟世的10大財團和濟世大學、濟世學院裡面教書學習,不過大部分人還居住在應天紫金山御所附近的“武士町”內,等待安排工作,在不久之前的東南八省第二次科舉考試中,還有兩千多名精通儒學的武士參加。有800多人透過了文舉考試,成為秀才。另有1600多人透過了武舉考試,成為了武秀才。其中同時獲得文武秀才功名的武士超過了600人,算是棟樑之材了。
“如果不動用近衛騎兵,再留一個師的錦衣近衛軍保衛宮廷,近衛軍可以出動25000人。”
劉炯掰著手指頭開始計算可以動用的兵力“還有75000人,總參謀部建議在漠南蒙古招募20000人,從陸軍各軍中挑選35000人,從陛下的日本家臣和日本本土招募20000人。”
朱濟世搖了搖頭“蒙古人就算了,現在不是成吉思汗的時代了,蒙古人信黃教信傻了,練不出來的……招募5000人當馬伕和騎兵教官吧。日本武士多招募一些,起碼招足40000人!”
第645章 大明的武士刀 上
“招40000日本武士是不是太多了?皇上就不要忘了李唐的教訓!”
提出反對意見的左宗棠,他道“日人終非我族人,其心必異,皇上當慎用其勇。而且日人是海島民族,不適應西北氣候,也不善馬戰,用之未必能收奇效。”
左宗棠當然不會知道在另一個時空日本人對中國構成了多大的傷害,他現在反對朱濟世過多使用日本兵則是出於安史之亂的教訓。
不過朱濟世卻另有打算。武士毫無疑問是日本社會的棟樑,根據朱濟世所掌握的資料,目前擁有俸祿的日本武士在四十萬到四十五萬,而沒有俸祿的武士、浪人還要多於這個數字,使得日本武士的總數在一百萬人左右。不過這百萬武士也不是人人都有棟樑之材。真正能支撐日本社會進步的武士是不會超過二十萬人的,因而要削弱日本,不是殺掉他們幾個所謂維新精英就能解決問題的。但是如果有十萬以上的武士精英在未來的戰爭中陣亡,那日本社會進步的動力就會大大減少了!
所以這一次將招募日本武士的人數定在四萬還只是一個開始,最理想的情況是將日本拖入未來的對俄戰爭,讓幕府把他們曾經打敗俄國人的精兵派遣去西線戰場!要知道,培養一個活著的日本武士替代一個死了的日本武士,最起碼得二十年!
不過這些話,朱皇帝是不會對左宗棠說的。他笑了笑道“左相,你多慮了,朕不會學唐明皇的,日人只是作為傭兵編入遠征軍,不會獲得大明軍籍,更沒有在軍中升遷的資格。而且用日兵的代價要低於用明兵,首先咱們不用給日兵分田,用四萬日兵就能節省160萬畝地;其次日兵的軍餉要求低。即使在戰時,平均一個日兵的薪餉菜金開支也不會超過每月6元,四萬日兵就是24萬元一個月;其三日兵如果陣亡,朝廷不必發給多少撫卹。他們都是朕的家臣,只要讓他們家中的少年頂替成為家臣,再給個百十元錢就可以了。
至於水土不服根本不是問題,有朕發明的萬憂解(新增了少量h洛因),這些年軍中已經很少有人因為水土不服患病的了。至於日人不善馬戰就更不是問題了,朕問過奧雲塔娜了,蒙古跑馬跑的好的,都是小個子……體重輕嘛,這些日本小個子正合適。而且將來的馬戰不用長槍馬槊,朕打算讓他們使用柯爾特手槍。日本武士多不畏死。所以敢將敵人放近了打。”
這番分析,左宗棠等人都不大認同,他們也滿心不願在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