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老去的房子裡,她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浩瀚的空間,既連著過去,又引向未來”。
帕特爾教授的眼裡。這是一個感性的世界,而賽伊代表了一切未知,一切開闢鴻蒙的混沌。她焦慮地閱讀著,痴迷於《國家地理》雜誌和充氣地球儀,一個願望越來越清晰而強烈――“我要去旅行。”離開,“尋找一個失去的未來”。
院內之中陷入安靜,大家都被壓抑著。這部小說就好像一杯茶。猛的一口喝下去顯得有一些苦澀,可是細細的品嚐卻沁人心脾。
好茶要慢品。好書要細看。
“至少這小女孩的問題上,沒有和那位老法官一樣嚴重。”
就當教授和眾人準備鬆一口氣緩一下情緒之時,書卻再掀起伏,作者耗時八年的鉅著怎麼可能給讀者這種歇息的機會?
小說的另一條線索設在光怪陸離的國際都市紐約,如電影蒙太奇一般閃回穿插於時光靜止的喜馬拉雅山側的小鎮。
在比居的父親廚子看來,美利堅仍然是過去那個完完整整的第一世界,在那裡,“人人都能吃飽喝足”,因此,他逢人便炫耀自己有個“在紐約的兒子”,“他是一家餐廳的總經理”;廚子也相信,兒子很快有房有車,即將接自己到美利堅去,事實上,兒子在美利堅的境遇比他能夠料想的還要悽慘。
全球化的程序將世界的格局重新劃分,最突出的變化就是第一世界裡混居著第三世界,第三世界裡混居有第一世界。
原本以種族輕易劃分的界限也愈發模糊,來自東歐的白種勞工不止一次被發現在倫敦的亞馬遜公司倉庫裡暗無天日地打黑工,來自孟加拉等國的黃種勞工也爭相湧入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賺取卑微的薪金。這就能夠解釋比居的遭遇,這個依靠好運順利取得美利堅簽證入境的廚子的兒子,他的家是整個村落最為貧窮的一家。
廚子計算的“窮人翻身靠出國”在比居身上沒有發生的可能,他和其他來自巴基斯坦,特立尼達,加勒比,尼泊爾的人一起在美利堅高等餐廳的地下室裡起早摸黑地工作。“下面是第三世界,上面是第一世界”,比居或許只會幡然醒悟,因為在印度本身就有著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分歧,而且,歷史悠久。
他隱約感覺到,最為不公的不是來自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壓榨,而是來自於印度民族的身份缺失。
·······
看到這裡,翻到這一頁,老印度人帕特爾教授細思恐極。。。。。。。
所有印度人細思極恐。。。。。。
77【三觀大山崩塌了】2更!謝收藏謝推薦
無數人,細思恐極。。。。。
冷汗都被嚇出來了。
這作者,這作者猴神,哈努曼上身麼!膽子那麼大!他在挑戰彼時印度人對英美這些發達國家的夢想理想追求,同時在質問,來自於印度民族的身份缺失,這同樣是嚴重的大問題。
種種加起來,本書的作者要挑戰印度人的三觀啊!
怎能不驚!
怎能不恐!
帕特爾教授差點想把書扔掉,不過到底沒捨得。他現在有預感。這是一位看了如此多年的書的老書蟲的預感,這本小說的名字與內容絕對是息息相關的。
不,到目前為止,已經證實了。
“呼!~~~”
帕特爾教授心中猶如一萬匹草泥馬在奔騰,複雜,複雜,現在的心裡非常糾結,最終他還是壓制著自己強烈的好奇心。隨著書中情節一點一點緩緩地深入。帕特爾身體都不由自主地開始顫抖,這種顫抖不是害怕,也不是單純的激動,而是一個印度人,對自己身份,民族,等等問題,做為當事人又是旁觀者的參與和觀望。
劇情懸念起伏,讀者應接不暇,文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