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冢�彩歉韝齔Ъ易羈�牡囊歡穩兆櫻�
4月6日,在Beijing海淀車道溝10號,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一棟小樓裡,13位中德科學家圍在一臺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旁,正在進行著電子郵件的試驗傳送。
林強生和中國電信公司首任總經理錢華林也站在專家們的身後,看著他們的操作。
其實1986年這個研究所就開始國際聯網的嘗試了,他們建立了中國學術網,其合作伙伴是位於德國西南部邊城的卡爾斯魯厄市的卡爾斯魯厄大學。
也許你沒聽說過這所大學,它被譽為“德國的麻省理工”,其校友和教授中誕生過“電磁波的發現者”海因裡希·赫茲,“液晶之父”奧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裡茨·哈伯,“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高分子化學之父”赫爾曼·施陶丁格,“汽車之父”卡爾·本茨等世界著名科學家、企業家和社會名人,絕對很牛掰的大學。
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這條網線利用的是電話線,是透過義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Beijing的PAD機,經由義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線,通訊速率最初為300bps。
這條線路通訊採用的是一套80年代廣泛使用的X。25協議,它允許不同網路中的計算機透過一臺工作在網路層的中間計算機相互通訊,這就給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計算機使用者提供了通訊的可能。
電話線這個介質可靠性差,因此X。25有一套複雜的差錯處理及重發機制,因此X。25執行的時候速度就不怎麼快。
“我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使用慣了上兆網速,下載上傳速度是Kbps/Mbps的林強生對於這個龜速一陣陣無奈,他不停的向上翻著眼睛搖著頭伸著舌頭,幸好其他人沒注意到他的動作。
試驗現場的眾人都很緊張,尤其是專案帶頭人王運豐教授、所長李澄炯、錢天白等研究所的專家技術人員,他們都非常興奮期待的看著來自德國的計算機專家維納·措恩,看著這位外國人在接收郵件的位址列裡輸入了包括自己在內的10位德國科學家的電子郵箱地址。
郵件是由英文書寫的,標題是李澄炯所長提議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王運豐和維納措恩共同草擬了一篇熱情洋溢的謳歌中德友誼和成功搭建中德網際網路的賀詞。
“啪!”維納·措恩敲下了回車鍵開始了傳送,他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盯著螢幕等待訊號,眾人也屏氣凝神,可是大家大眼瞪小眼,怎麼等也沒等到螢幕有什麼反應。
林強生在圈外疑惑的問道:“這是沒傳送成功吧?”
有的技術人員氣憤的回頭看了一眼,看誰這麼不自覺亂插話,發現是林強生他也不好發作。
“怎麼回事?是不是哪裡錯了?”
大家也開始議論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維納·措恩又輸入了一遍,還是沒有傳送成功的反饋。
他遺憾的搖了搖頭,對李澄炯和王運豐說道:“要重新檢查,硬體軟體,都要徹底再檢查一遍!”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準備重新來過的時候,林強生說道:“不如在交換協議上看一看,是否是那裡的問題?”
他又和德國人維納說了一遍,後者尋思了一下開始親自動手檢視資料交換協議。
。。。。“哈哈,我找到了問題所在,資料交換協議上有個小漏洞!林先生,你太棒了!”維納·措恩語帶輕快的說道,回頭大聲的對林強生表示感謝。
不過解決這個漏洞也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專家技術人員立刻接手了工作。
王運豐回頭看了林強生一眼,笑著向他點了點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