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大家八卦了一會兒就沒熱情了。
等辦公室裡的人安靜下來,沈瑩又說:“你們自然工作就好,要先拍一些你們日常工作的畫面。”
有個人說:“這好幾臺攝像機架著,情不自禁地就想演,哪兒能自然啊!”
沈瑩和攝像對視了一眼,無語。
其實人家這個質疑挺有道理的。
正常人面對攝像機的第一反應,肯定就是演。
而且,就算他們平時出去巡邏的時候英姿颯爽的,在辦公室肯定不會那麼死板。
沈瑩剛才進來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他們最自然的工作狀態。
但臺裡要做歌功頌德的專題,哪兒能把這樣的畫面放出去啊?
沈瑩之前聽過很多拍紀錄片的人說過,要讓被攝者習慣攝像機的存在。
有一個導演,要拍農民種地的片子,跟著農民在地裡幹了一年。
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都把攝像機架在田裡,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了。
後來他找了個最合適的機會開了機,拍了一個很棒的片子。
這種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程式沈瑩都懂,但她覺得為了一個這樣的片子不值得。
別人那樣,是拍紀錄片。
她做的是專題,沒必要下那麼多功夫。
傳媒業內對紀錄片和專題片最主流的一種區分規律是這樣的:
紀錄片還原現實,不靠解說詞引導受眾,多用長鏡頭;
專題片有技巧地呈現事件,用解說詞引導受眾思維,多用大特寫、近景。
國內的傳媒制度,已經限制了專題片發展。
現在電視臺做的基本都是專題式的紀錄片。
之前她做過的那些片子,雖說是專題式,但記錄的因素還是存在的。
現在這個,沈瑩真是極度反感。
她就是不喜歡用這種浮誇的方式來褒獎人。
沈瑩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們就演吧。”
辦公室裡的人驚訝地看著沈瑩,集體無語:“……”
後來,江岸先笑了。
他遠遠地看著沈瑩,說:“你還跟以前一樣。”
沈瑩問:“什麼樣?”
江岸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沈瑩說:“哦,謝謝。”
沈瑩沒給江岸繼續說話的機會,她說:“我和攝像大哥從明天開始跟著你們,希望大家多多照顧。”
“嗯,一定照顧。”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
沈瑩說:“謝謝。那我們先走了。”
**
從派出所出來,沈瑩的心情一直不怎麼樣。
不是因為碰見前男友,而是……
這個採訪,她真不想做。
沈瑩才二十四歲,這個年紀,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激/情的。
她不缺錢,也不求名,就是想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兒。
之前臺裡也給沈瑩安排過一些她不怎麼喜歡的採訪任務,但是沈瑩總能從這些任務裡找到一些不一樣的切入點。
這次,她完全找不到切入點。
沈瑩對警察是很敬佩的,她覺得警察是很偉大。
但,一個群體的品質,從來不是需要用宣傳來樹立的。
……
沈瑩回到臺裡,已經到了下班時間。
跑東跑西忙活了一天,沈瑩都忘記跟徐民成有約了。
當沈瑩看到徐民成站在電視臺門口等她的時候,她才想起來今天早上那條簡訊。
徐民成在這裡等了有半個鐘頭了。
看沈瑩一臉疲憊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