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成年男子幾乎損失殆盡,現在僅僅才過了六年,年青一代的澳大利亞人還沒有長大成人,所以澳大利亞人就算是想參戰也無能為力。
再說了,英國人到現在還沒有付清上一次世界大戰後應該支付給澳大利亞的撫卹金,這讓澳大利亞人怨聲載道,早就對英國人已經心存不滿,這時候再想徵召澳大利亞人是難如登天。
加拿大的情況更麻煩,上一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隻有八百萬人口,但就是這八百萬人口,加拿大卻湊出來一支總人數為六十二萬人的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世界大戰中,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的表現同樣出色,索姆河戰役後,加拿大人贏得了“先鋒隊”的聲譽,在1917年4月份進行的維米嶺戰役中,加拿大人付出了慘重代價,為協約國贏得了維米嶺戰役的勝利,同時也為加拿大贏得了能夠以一個獨立國家名義參加巴黎和會的地位。
世界大戰共給加拿大造成六萬六千人陣亡,十七萬人負傷,這個比例和澳大利亞人不相上下。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維米嶺戰役中負責指揮加拿大部隊作戰的指揮官阿瑟克里回到加拿大後遭到審判,理由是阿瑟克里指揮的部隊傷亡太大,給加拿大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真特麼慘,加拿大人現在就算是想參戰,估計也沒有加拿大將軍敢領兵作戰,打輸了是國家罪人,打贏了也要被審判,加拿大的將軍們都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
這麼一算,唯一響應英國政府號召的就只剩下印度人。
印度人確實是人口眾多,上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上百萬印度士兵在歐洲作戰,也同樣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出生入死。
也算不上作戰吧,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從來沒有發起過任何一次以印度人為主力的戰爭,印度人在戰場上承擔的都是輔助任務,挖挖戰壕、搬搬東西、送送傷員什麼的,和華工剛開始時的任務差不多,英國人不敢讓印度人承擔任何有難度的作戰任務。
但縱然如此,印度人也依然是大英帝國國王王冠上那顆最耀眼的明珠,如果沒有印度人的參與,英國就要徵召女人上陣,雖然這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經有先例,但這絕對不是英國人願意看到的場景。
英國本土面臨的問題和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一樣,英國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同樣死傷慘重,雖然沒有法國每28個人就有一個人傷亡那麼慘,但英國的比例也到了57比1,英國新一代有生力量還沒有長大成人,這讓英國的人口結構也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憑藉英國現在的實力,如果沒有外來力量加入,英國或許能堅持個一年半載,但時間再長就無法堅持,除非英國把女人也派上戰場。
在喬治五世下發《徵召令》之後,印度總督府承諾將會派遣不少於兩百萬人的部隊前往歐洲大陸和英國本土,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意義重大,雖然印度部隊的戰鬥力不怎麼樣,但至少會讓英軍一方看上去聲勢浩大,所以印度是英國人不得不保護的戰略要地,如果沒有了印度,英國現在就可以認輸,因為英國本土已經沒有了多少戰爭潛力可以挖掘。
蘭芳英法澳加等國的這些問題,蘭芳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國內的常備軍現在已經有二百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蘭芳可以徵召更多的部隊,甚至把軍隊總數再翻一番也不成問題,所以蘭芳這些年一直在保持擴張,而英國一直在保持克制,這不是英國人可憐蘭芳人,而是英國人打不起,現在之所以會宣戰,這是英國人無可奈何的選擇。
如果有選擇的話,英國人會等到英國的下一代長大成人,到時候才是英國和蘭芳攤牌的時候。只可惜蘭芳的擴張勢頭太猛,英國人已經無力壓制,所以只能放手一搏。
對於英國來說,英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