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天一亮一黑,張家的餐飲生意一天就能賺一萬錢左右,一月能賺三百貫,哪怕再扣除點額外的捐費之類的,二百來貫還是能有的,一年不出意外,也有近三千貫了,積少成多,這也算是一個極大的收益。

市場規模,產品更新換代很重要。哪個賺錢,就賣哪個,不賺錢的就放棄。

麵點雖然不太賺錢了,不過還養著幾百號人,因此張超不打算就放棄這個業務,但也不打算再擴大了,維持眼下這個規模就好。

也許過段時間,等鹼石供應上來了,張超可以乾脆向長安的商家們直接供應面鹼,畢竟面鹼利潤更高。

把工坊做了些調整,因府兵出征帶來的影響減到了最少,張超也就回到家幫老爹做著出征準備。

“把我那匹黑馬也帶去,做個備馬。”張超和老爹一起刷著黃膘馬的毛。

“有一匹馬就夠了,我不還要帶頭騾子嘛。”

“帶上吧,黃膘馬八歲了,有些老了。”

張超很捨不得老爹出征,七娘也捨不得,眼睛都哭腫了。

她送來了新趕製出來的皮裘,生怕老爹在外冷到。

“我還給你準備好了蓑衣,你一定記得帶上,要不下雨雪的時候,淋溼就會凍壞身子。”

行軍打仗當然不適合打傘,蓑衣是芒草或者用棕樹的棕衣做的,能夠防雨。但太笨重了,棕衣得編的很厚才能防水,一件蓑衣折起來都能裝一大包了。

“蓑衣帶不了,太不方便了。”老爹回道。

在外打仗,又不是去旅行,不管春夏秋冬,什麼樣的天氣都會遇到。就算冬天雨雪,有時能避則避,不能避也只能淋著。

就好比道路泥濘,也得淌。

張超看著那笨重的蓑衣皺著眉頭,若是有件輕便的雨衣就好了,這樣既不增加負重,而且還能擋雨。

唐朝普通百姓除了蓑衣也沒有別的雨衣能穿。

唐朝沒有橡膠,但也還是可以做雨衣的,記得宋代就有人發明了用桐油和布作成的雨衣。

唐時有錢人穿裘衣,沒錢人穿蓑衣,都能避雨雪,但都笨重,另外還有一種油衣。

宋代時普及開來的桐油布雨衣,隋朝時已經有了。史書記載,隋煬帝去打獵時,就有人進獻雨衣,這種雨衣是用桐油浸黃絹後製成,色如琥珀,因此稱為琥珀衫。

但這玩意很貴,普通人是穿不起的,還不耐用。

到宋代時,民間開始用黃油與麻布製作便宜的雨衣。

不對貴對張超來說不是問題,只要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老爹,我給你做幾件琥珀衫帶著。”

做琥珀衫首先得有桐油,在此時,桐油非常少見,但只要天下有的,長安城東西兩市肯定就是有的。

張超當即騎馬去長安,親自把東西兩遍跑了個遍,果然還是買到了桐油。

價格很貴,但張超價都沒講,直接給那店裡的桐油來了個包圓,店裡幾百斤桐油全被他買走了。

有了桐油有了黃絹,要做雨衣還要技術。好在這倒不是什麼高階技術,張超尋到了一個匠人,高薪把他挖了過來,讓他負責製作雨衣。

絹和棕油做成的雨衣,比用棕絲、蓑草等做成的蓑衣更加輕便,但成本較高。同時比氈衣、裘衣也同樣更輕便。

張超給老爹既準備了裘衣又準備了氈帽,還準備雨衣,這樣可以裡面穿裘衣,既能禦寒也能防雨摭雨,外面再罩一成油衫,那就雙重保險了。

“這雨衣做成上下兩件,上面衣,下面褲子。”

雨衣的功能當然是為了摭雨,長衫狀雖可以摭雨,但行動上還是不太方便的,因此張超讓負責把加工好的黃絹裁煎為雨衣時,改成後世的雨衣式樣,上面一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