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量都不到三萬兩。三萬兩就是兩千斤不到,而現在洮州居然有個能年產八百斤黃金的大金礦。
朝廷的鐵產量稍高,一年約兩百萬斤,銅產量一年只有約二十萬斤。
洮州一年能產三十萬斤鐵,十萬斤銅。
這三個數字,一對比,就一點也不少,不但不少,還非常的多。
黃金雖在大唐不是貨幣,也很重要,是皇帝賞賜給功臣們的貴重物。因此在有的時候,黃金和銅錢絹帛一樣的是硬通貨。
至於鐵和銅就更重要了,鐵能制鐵甲鐵盔,能鍊鋼鑄刀劍。這是武器,是國之利器。
而銅,現在朝廷一直缺錢。缺銅錢,其實就是因為缺少銅原料,銅太貴重。特別是許多銅礦都遠在江南和嶺南地區,開採、鑄造、轉運,成本極高。
江南鑄一貫錢,成本得有七八百文錢,嶺南鑄的錢,加上運費,有時甚至花費到兩千。
造一枚錢,朝廷不但沒賺,反而還虧上千文錢。
洮州發現一座大銅礦,一年十萬斤銅,這可是等於原來的一半年產量啊。
鑄一爐銅錢,要用到兩萬多斤銅,可得錢三千三百貫。朝廷一年一百鑄錢爐全力開動,鑄三十三萬錢,要用銅二百多萬斤。
現在的年產量二十萬斤,杯水車薪。
雖然洮州的銅礦一年產銅十萬斤,也僅能鑄五爐錢,得一萬來貫。
但起碼也是個好訊息啊,張超隨便幾天就能找到一座年產十萬斤的大銅礦,也許洮州境內有大銅礦脈呢?
有了一座銅礦,也許還會有更多呢?
不管怎麼說,這些是好訊息啊。
“朕,都不知道要如何酬謝張文遠之功了!”
臣子太厲害,也確實讓皇帝頭疼。
張超這才二十二歲不到,已經是開國侯,上柱國,還是太子賓客,是實打實的正三品。
再升賞,可就有點太快了。
他還這麼年輕呢,一路這樣升上去,以後升無可升怎麼辦?
李淵望向老夥計裴寂。
裴寂收到李淵的眼神,立即會意。
“陛下可加封其父爵位,賜其妻誥命,賞其田地,賜其美女歌伎。”
“朕記得張文遠之父是寧民縣開國男爵位吧,那就下旨加封張鐵槍為寧民縣開國伯,特封張文遠之妻崔氏為榮國夫人。加張文遠真封二百,通前共真食封五百戶!”
想了想,李淵又加了一句。
“賜鐵券、恕一死!”(未完待續。)
第366章 免死金牌(為劍染青衣顏萬賞加更!)
“賜鐵券、恕一死!”
皇帝最後一道賞賜,讓滿殿皆驚。
鐵券,又叫免死券。
鐵券形如筒瓦,鐵製。是皇帝分封功臣爵位時頒賞賜給臣子的信物和憑證,由漢高祖起,上面一開始是加官進爵、封侯納地的憑證,上面刻有受賜人姓名、勳勞、官爵,寫有子孫承襲爵位等。
以鐵為契、以丹書之、以金為匱、以石為室,將皇帝與功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將在金匱中藏在石頭建成的宗廟裡,以示鄭重。
因為用丹書所寫,又是鐵製契券,因此稱為丹書鐵券。
南北朝梁朝時用銀字填寫,隋朝時改用金字填書,因此也稱金券金書。
鐵券一開始只是封爵的憑證,但到了隋唐之時,鐵券開始有了免死特權。隋文帝就曾賜李穆鐵券,恕其十死。
李淵起兵,長安稱帝后,也頒給太原元謀立功的功臣們鐵券。
李世民、裴寂、劉文靜三人各恕二死,長孫順德等十四人可恕一死。
大唐立國到如今,總共才賜給了十七個大臣免死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