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這個軍制更類似於朝廷的北衙禁軍,但又有很大不同。
區別在於,張超推動的這個募兵制,真正的核心其實是職業軍官加職業士官,再加上義務兵組成。
每個二十一歲到三十歲的男子,都有義務參加徵兵體檢。一旦被選中,就需要服三年義務兵役。
這三年時間,他們被送入軍營,接受士官們的訓練,也會學習一些文化等。若是表現優秀,素質過硬,可以經過考核之後,轉為士官。
士官,才是真正的職業軍人。從低到高為下士、中士、上士,和四三二一軍士長。
士官在南軍中,擔任的是管事士兵、訓練士兵以及充當班組長的位置。
各級軍士長則擔任著各級軍官們的助手,屬於教頭、副職這樣的位置。
至於軍官,他們必須經由軍校培訓,然後從排連這樣的底層軍官做起,他們的任務就是作戰指揮。
訓練和管理規士官,作戰指揮歸軍官。
七級士官也各有任期,基本上是三到五年一任,如果不能晉升,頂多兩任之後就要退伍。張超並不贊成終身制計程車兵軍官,認為職務固定不變,既會影響各級的正常晉升,也容易整個整個士官軍官隊伍的穩定,容易產生兵油子等。
就連軍官也一樣是如此,一個軍校畢業生下到軍中從排長開始當起,一般任職三年,就能直接升連長,這幾乎是百分百升的。而連長任職三年後,也應當升為更高。
張超還制訂了制度,軍官職務和軍銜匹配,這個軍銜不是原來的武散階,而是專門隸屬於軍官的,也沒有那麼多品階。
從少尉到上將。
除排級軍官外,每級職位對應一級軍銜,職務不變,則軍銜不變。上尉為連長軍銜、少校為副營長軍銜、中校為營長軍銜、上校為團長軍銜、准將為副師長軍銜、少將為師長軍銜、中將為軍長軍銜、軍級以上為上將、元帥。
這種職務軍銜制的最大好處就是等級清晰、平時利於管理、戰時便於指揮。南軍中講究等級分明,強調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以此保證軍隊管理和作戰的需求。
少尉晉升中尉率均為100%,中尉晉升上尉率基本保持在98%,上尉至少校的平均晉升率為90%,少校至上校的晉升機會逐級下降,將軍晉升完全遵守“退一進一”原則。
理論是,士官最高就晉升到一級軍士長,另外各個軍種兵種會特設總軍士長,做為高階軍事顧問。
士官與軍官是兩個完全不互通的。
義務兵能升士官,但士官絕不可能升軍官。
軍官由軍校專門培養,甚至是從少年開始培訓。士官雖然也會進入士官學校進行培訓進修,但不會轉為軍官。
士官是軍中的基石骨幹,而軍官是領頭羊。
至於士兵,三年一輪換,少量士兵晉升為士官,餘者都返退伍回鄉。
三年在軍營期間,會有一些津貼。役滿退伍之後,除非遇戰事,否則不會再徵召第二次入伍。
每個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張超也希望這些在軍營裡鍛鍊了三年的年輕人,到了地方後,能夠成為支援朝廷的主力。三年軍營生活,不但練武,也會教育他們文化,讓他們接受支援朝廷等的宣傳。
甚至還會教他們一些專業工作技能。
設計這一套募兵制,也是考慮到更長遠。
畢竟府兵制,其實有許多缺陷。戰亂年代,府兵制還是有不少優點的,但府兵制的缺點就是在統一年代,戰鬥力會迅速的下降,下降的會非常的厲害。
而建立一支終身制的禁軍常備軍,也一樣有許多缺點。比如宋代的募兵制,就是職業兵,但這種把兵當成職業的軍隊,其實也一樣容易戰鬥力迅速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