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並且他們的全部沒有被大中軍解散,而是被肖天健下旨保留了下來,單獨編為了一營,歸入到了劉耀本麾下的近衛軍之中,賜名為周遇吉營,並且下旨將此營永久保留下去,以此作為對周遇吉功勞的表彰!以後凡是編入這個營的人,全部都會由他們的前輩,將周遇吉孤軍死守喜峰口之戰,傳給這些新兵們,使得能入此營之人,都為此感到非常榮耀。
這在大中軍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畢竟周遇吉代表的是大明的一支軍隊,他死前始終是忠於大明朝廷的,死後大中朝卻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屬於大中軍的部隊,這種事情在大中軍之中,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使得周遇吉自此永享榮光,也成為了後來大中國的一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而阿巴泰和豪格,則是在後來才知道了鎮守喜峰口的明軍守將周遇吉,其實在他們撤走的時候,已經身負重傷,僅剩下了一口氣了,他們二人得知此事之後,都捶胸頓足後悔的腸子都快綠了,當時如果他們稍微再堅持一下的話,那麼便可能會攻破了喜峰口,可是最後一刻,他們卻選擇了退縮,以至於招致了後來的失敗,後來二人自己勸自己,說這也許冥冥中也代表了天意,以此來安慰自己罷了。
第五十一章 中路軍
周遇吉在喜峰口力戰身死,雖然令人遺憾,但是他的死卻具有著非凡的意義,他僅以少量兵力直面數萬建奴大軍,不但守住了喜峰口,而且殺傷建奴軍不少兵將,最重要的是他拖延了阿巴泰和豪格的右路建奴大軍了數日時間,迫使阿巴泰和豪格另尋出路入關,他爭取到的這寶貴的幾天時間,卻是他給大漢民族最重的厚禮。
之所以肖天健後來給予周遇吉如此高的禮遇,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閻重喜左路軍進抵山海關,會同吳襄麾下的山海關明軍所部,死守山海關的時候,李信、刁正和羅立率領的中路軍也利用他們爭取到的這些天,從河間府一路疾行,按照肖天健的吩咐,先行趕赴到了永平府一帶。
沿途他們放棄了前段時間那樣攻城拔地的戰法,而是沿著大道,一路疾行,放棄了對沿途的州府縣城的攻擊,只要明軍守軍不試圖攔截他們,他們便也不去招惹沿途州縣的那些明軍,近乎以武裝大遊行的方式,完成了這千餘里路的行軍。
而沿途的明軍基本上對於出現在他們境內的這支大中軍,都沒敢怎麼攔截他們,部分地方的明軍乾脆當看到他們出現之後,便立即來了個卷堂大散,要麼成了散兵遊勇潰散到了鄉間為匪,要麼便直接開城獻降。
李信深知肖天健此時的心情之急迫,所以連線受這些地盤的時間都沒有,直接便令投降的那些官吏和官軍,繼續留任,令其留守在原地,維持地方的安靖,等待後續前來的大中朝的官吏和兵將接管,而他們這些人馬,沿途也不許入城休息,每天天不亮便開始拔營起寨開始行軍,每晚直到天黑下來,才安營紮寨休息,這樣的行軍可以說是令人苦不堪言,但是軍中上下卻並未因為這樣的急行軍而怨聲載道,而是在軍將們的鼓動之下,一路高歌著朝前趕路。
李信這個肖天健的最信任的參謀長,是深知肖天健的心思的,此行不斷的對諸將說明他們此次趕往山海關的意義所在,告知諸將,務必要給下面的兵卒們說清楚,他們此行的最終目的。
所以很快軍中上下兵將們都知道,這一次他們北上,看似是為了去推翻大明王朝,實質上卻是要去拯救民族於危難之中,他們此行北上真正的終極敵人,並非是那些大明的殘兵敗將們,而是要去對付那些畜生不如的建奴韃子。
這一點軍中上下可以說都非常明確,對於大中軍官兵們來說,無疑也起著一定的鼓舞作用,因為李信借肖天健的話經常對一些兵將們說:“咱們聖上經常說起,其實咱們殺多少大明的官兵,都算不上是什麼本事,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