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製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盛名於北宋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汝州市的名片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燒製出第一批豆綠釉工藝品,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專家鑑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燒造青瓷中心
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窯”出現的時期
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