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理由當然是,自己曾親臨青徐一帶,對那裡的地形較為熟悉,而且與魏延等大將配合良久,彼此間多有默契,自己更利於在那裡指揮作戰。
不過,私裡的原因卻是,青徐自勺眾將都是跟隨方紹日久之輩,是方紹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親信,方紹可不願意放手讓龐統去統帥,不但讓他藉此立功,而且還趁機挖自己的牆角,分化自己苦心經營起來的青徐軍團。
所以,方紹動員了自己在朝中的能量,對龐統的此議激烈的抵制,而諸葛亮也果斷的站在了自己這邊,龐統百般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退而居其次,要求統帥西路荊州軍團去伐吳。
理論上現在荊州軍團的統帥是右大司馬徐庶,但由於荊州軍團在上次吳人入侵時受到重創,實力遠不如從前,即使此番伐吳,亦需從長安增援部分軍隊,以及糧草供應,所以,徐庶自勺發言權也因此受到嚴重削弱,他根本沒辦法左右朝議。
結果就是,朝廷以龐統以大司馬的身份,帶三萬關中兵馬,以及幾十萬石糧草由武關南入荊州,統帥荊州方面軍,而徐庶則只能以次帥的身份居於龐統之下,實際上等於被降為了龐統的參謀,倒是張遼卻被龐統委以重任,充當伐吳的前部先鋒。
在龐統率部入荊之時,其餘兩路人馬也在迅速行動。
中路,張飛所部集結了近十三萬兵馬,將由許都南下,對汝譙一線之敵發起進攻。
東路,方紹所部集結的兵馬將達到十八萬,目標直接徐州,預計攻陷徐州之後,南下攻取淮南,再與其餘兩路兵馬會攻建業。
此番伐吳漢軍的部兵力已達四十餘萬,已接近漢國總兵力的百分之九十。
就在漢軍四十萬大軍蓄勢待發之時,吳國東南正在經受蝗災的考驗,而在漢軍潛入吳境的細作鼓動下,各地山越叛軍頻頻出擊,攻打吳國內地州郡,使得比權不得不抽調了兩萬兵馬前往平定山越之叛。
吳國之內部看似危機重重,不過,孫權卻並不擔心漢軍的由外進攻。
原因很簡單,在西線,有陸遜強大的水軍,孫權相信這支水軍在長江水道上無人能敵,而不戰勝他引以為傲的水軍,那麼其他的都是空談。
至於東線,徐州之地雖然地處偏北,吳國水軍發揮作用不大,但曹真的歸來,不但為孫權擴大的領土,也給吳國帶來了數萬精銳的步卒,還有數千匹寶貴的戰馬。
所以,孫權相信,憑藉著下邳、彭城、小沛等諸城的堅固,再加上曹真所部的驍勇,輔以吳國精銳的水軍,抵擋於方紹的北軍當不威問題。
至於張飛的中路進攻,由於汝南南部一帶群山分佈,漢軍騎兵的機動性無法發揮,孫權相信只要堅守城池,避免與漢軍野戰,假以日時,漢軍兵疲糧盡,自然就會退軍了。
因此,對於漢軍的進攻,孫權並未作更大的軍事調整,只是對原有的一線防禦體系相應增加了一些兵馬,同時,在建業附近部署了近四萬之眾的機動部隊,作為預備隊隨時調遣增援四方。
時炎夏已過,正是開戰的好天氣,方紹於立秋之前趕到了兗州,全面接管了東線軍事指揮權。
“文長,先前交待你的那件事辦得怎樣了?”方紹見到魏延的第一面就迫不及待的問道。
魏延笑道:“大司馬放心,你交待的事延豈敢不重視,延已將沿海的精壯漁夫盡數召集起來,訓練了一支大約一萬人左右的水軍。這支水軍雖與荊州水軍沒法比,但也勉強可以一戰。”
兩淮一帶水網頗密,漢軍在這一帶最缺的就是水軍,而這裡不比荊州,幾乎人人都習水性,大部分的兵民都是早鴨子,唯一懂水性的就是青州一帶東海渤海沿岸的漁民。
所以,早在兩年前,方紹回京之前,就囑咐鎮將魏延徵集漁民組建水軍,看來魏延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