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二十三章 山神公主

劉承宗搖頭道:“俱爾灣比其他地方都合適,我們要用的不單單是西寧的鐵,這裡還方便環湖地帶的鐵、銅,我們在北邊有銅山,海北祁連山的銅山鐵山更多,就在這個地方合適……需要多少錢財人力,你有沒有預算?”

其實說白了,劉承宗中意這裡,並非僅僅關係到鍊鐵採礦,更深層原因是不願放棄外擴的機會。

這裡有元帥府最大的兵工廠,則會在這周邊駐軍、形成大集鎮,進一步完全掌控青海湖,有了西擴的可能。

如果這裡沒有,他們來了又走,此消彼長的興修水利開墾田地也都會隨時間慢慢放棄。

在漢番蒙雜居的地方,軍隊,是鼓勵百姓定居開墾的必要條件;而整個河湟谷地相對充足的水源灌溉條件,也能在天降大旱的極端環境為他們留下一絲求生機會。

只是一絲。

即使在這裡,想到陝北的龜裂土地,劉承宗依然提心吊膽。

劉九思聽見劉承宗的支援,長出口氣道:“我問過師大匠,需窯廠一座,三座化鐵爐、一座煉焦爐、一座大鑒爐,最多要民夫六百、軍夫四百、工匠一百五十戶、輪班學徒七百,要建起鐵廠需要白銀八千九百二十四兩,此後每年依工匠學徒多寡,需最多工食口糧一萬八千石。”

劉承宗緩緩點頭,規模超出了他的預計,但花費在他預料之中,他問道:“能產多少鐵?”

上天猴搖搖頭道:“數目尚不可定,只知山中藏鐵甚巨,鐵苗周遭三十餘里俱埋鐵礦,如工匠充足,來年多加查驗,才能得知數目。”

說罷,他輕鬆道:“若僅以爐計算,年產生鐵四萬五千斤、熟鐵八萬斤,不夠的話還能造更多大爐。”

劉承宗搖頭道:“可以先這麼修起鐵廠,但不夠怕是也造不了新爐了。”

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況且開礦之事,需要考慮的絕非僅僅成本。

終明一朝,各種起義層出不窮,礦徒是其中的主力軍。

並不是挖礦的老百姓喜歡造反,而是在這個時代私自挖礦的百姓,大機率都犯法。

而開礦又有兵器之便,很容易演變為聚眾造反。

歷朝歷代,鹽鐵金銀銅等礦產在多半時間都為朝廷所禁,不準百姓私自採挖,私挖的就叫礦徒,就好像有官鹽,販私鹽的就叫鹽徒一樣。

劉承宗最近再看朱元璋語錄,上面就提到過朱元璋對開銀礦的看法。

早在洪武二十年,就有府軍前衛老校官丁成對朱元璋說,河南陝州有銀礦,元朝經常開採,如今已經廢棄,可以開採以資國用。

而朱元璋說君子好義,小人好利,好義者以利民為心,好利者以戕民為務。

他知道從前江西豐城在元代時開礦,官府定額開採,後來卻使一州百姓深受其害的事。

因為土地所產有限,上層礦產容易採掘,可百姓每年交多少稅卻有定額,等易開採的被採完,地方官貪功而不為百姓上書,這部分稅就要從其他地方補全,以至敲骨吸髓,朝廷就算有恤民之心,也沒辦法知道。

所以要引以為戒,凡言利之人,皆戕民之賊也。

有這個指導思想,明朝自太祖皇帝起,其後皇帝對開礦這件事都非常謹慎,認為給官府帶來的利益不大,而對百姓的損害又非常多,所以不能開。

不過朝中也一直有反對者,每代都有主張開礦的官員,各地也一直有私自採礦的現象,通常主體為衛所軍官控制囚犯、蠻人開礦,漸漸演變為叛軍。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萬曆朝,開了礦稅礦監,從萬曆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間,花了八年時間,費了十幾萬兩成本,徵了十一萬兩進內庫,亂了全國。

劉承宗對開礦很上心,本質上是個‘元人不暇自哀,而朱元璋哀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