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噸,那你們每天的剝採量豈不是要達到三、四十萬噸,或四、五十萬噸,這樣一來,將產生數量驚人的尾礦和礦渣,你們將尾礦和礦渣堆放在哪裡呢?”
顯然,這名記者還比較細心,估計已經四處看了一番,沒有發現堆成山的海量尾礦和礦渣,這才這樣問起來。
許傑道:“我們開採出來的直接就是成品礦,我們基本不產生尾礦和礦場,我們只是鐵礦石的搬運工。”
啊!
直接成品礦!
只是鐵礦石的搬運工!
一眾記者們,又驚得不行,只有《五江日報》的幾名記者似乎對斗笠山礦區的情況比較瞭解,臉上的震驚之色才稍微少一點點。
作為礦區的主人,許傑帶著大家,邀請大家到整個礦區採訪,這樣一來,記者們深入礦區,拍攝了聯合採礦車的情況,拍攝了開採出來的成品鐵礦石,甚至還採訪了礦區的一些工人。
第二天。
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報紙《華夏礦業報》首先發文,在頭版位置,大篇幅的對斗笠山礦區進行了報道,標題也非常的顯眼,《華夏最大鐵礦的崛起》,通篇圖文並茂,資料詳實。
在同一天,作為江南省內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江南日報》也在頭版的位置,大篇幅的進行了報道,《奇蹟的崛起記旭東礦業集團斗笠山礦區的發展》。
作為五江市的本地報紙,《五江日報》的報道自然不遺餘力,日報和晚報齊上陣,統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幾乎佔滿了整個版面。
這樣報道,在五江市,甚至在江南省,旋起了一股旋風,很讓多人更加進一步的瞭解到了斗笠山礦區,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在業內,關注《華夏礦業報》的人也看到了報道。
東海鋼鐵集團。
常建良有每天上午讀報半個小時的習慣,其中《華夏礦業報》是每天必看的,用常建良的話說,搞鋼鐵的,不瞭解國內國際的礦業發展形勢,那可不行。
沒錯,鐵礦石行業和鋼鐵行業可是息息相關的,鐵礦石行業的風吹草動,絕對能影響到鋼鐵行業。
“咦!”
翻看今天的《華夏礦業報》,常建良眼前一亮,發現在報紙的頭版,大篇幅的有關於斗笠山礦區的報道,看到日產二十萬噸的資料之後,常建良連忙在心中盤算一下。
按照這個日產量,那一年下來,豈不是達到至少六千萬噸的產量,雖然和世界上那些著名大鐵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國內而言,絕對是遙遙領先的。
東海鋼鐵集團夠大吧,年產鋼材三千餘萬噸,一年下來需要的鐵礦石也就五、六千萬噸,也就是說,如果斗笠山礦區的鐵礦石全部供應東海鋼鐵集團,那自己就不用再為將來的鐵礦石發愁。
不過,常建良也知道這幾乎有一點不可能,旭東礦業集團的鐵礦石如此搶手,盯著這些鐵礦石的大鋼企不少呢。
看完這片報道,常建良緩緩的站起來,在辦公室之中走了走去,心中道,嗯,讓我想一想,好好的想一想……
………
大西北。
這裡有一座鐵礦,相對於一般鐵礦而言,這裡的規模不算小,每年也有三、五百萬噸成品礦的產量,重要的是,這裡居然是露天開採方式,且還通了鐵路。
辦公室之中,吳文值也在看著《華夏礦業報》,看到關於斗笠山礦區報道,震驚得不行,看完之後,刷的站了起來,一臉的激動,喃喃的道,不敢想象,太難以置信啊!
發展得這麼迅速,日產成品礦二十萬噸!作為業內人士,吳文值知道這個數字的含金量,對國內所有的鐵礦來說,這是一個需要仰望的數字。
想一想自己鐵礦的規模,吳文值不禁一陣洩氣,真是沒辦法比啊,即使自己的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