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租庸稅收,佔有三分之二。你願意換成一萬八千畝的邊疆荒地?”
“具體數目上可以再調整,總能找到一個讓功臣勳貴們滿意的數字的。比如實封一戶換十畝田,改成實封一丁換十畝如何?這樣可就立馬漲了好幾倍。”
李世民笑笑,一丁換十畝,那李超豈不是一下子能獲得十二萬六千畝地?就算普通的勳貴,如果是三百戶真封,哪怕按一戶算三丁,一丁換十畝,也等於有九千畝了。
哪怕是荒地,好像也有點多啊。
“陛下,我倒真覺得不算多,你想想,只要是封在那些邊疆的邊疆,比如說是遼西,比如說是隴西、隴南,甚至是河西那些新拓之地,或者極邊之地,那些地方人少地多,本來也是空著。如果封給功臣勳貴們,他們能代替朝廷去開墾,安置家奴們充實邊地,拿一些本來就閒置的邊地,換得勳貴們的忠心,還能讓朝廷每年節省下大量的財稅支出,這不是好事嗎?”(未完待續。)
第433章 封建諸候
唐朝的功臣是沒有裂土分封的,再大的功能也頂多是真封食邑。能混上一個實封貴族,那已經算是到頂了。區別,僅是實封數量多少而已。
大唐規定封戶是三丁以上,七丁為限。實封貴族們佔有的封戶,一般都是各地的富戶,高資多丁。
按李超知道的一些資料,僅太宗一朝就有一百一十一戶實封貴族,共佔七萬一千封戶,平均一個實封貴族佔有七百戶左右。
這麼多的封戶,如果按一戶四丁計,則合二十八萬四千課丁。
貞觀之時全國有戶三百萬,一家五口,合一千五百萬。而這一千五百萬人口中,課丁一般只佔到口數的百分之十五點五計。
算起來,全國三百萬戶,一千五百萬人口,實際上納稅的課丁只有二百三十二萬五千丁。
這麼一算,實封貴族就有些嚇人了,佔全國總戶數不到兩萬七千分之一的實封貴族,卻佔有全國百分之十二的課丁。
平均每一家占課丁二千五百五十九人。
李世民數學不太好,今天在書房裡算了半天,算出來的結果下他一大跳。如果他要大封玄武門功臣,怎麼也得封個四五十個真封,還得安慰下他老爹的人,還得安撫下他兄弟的人,算下來,再加上他老爹實封的那些,尤其是還得加上宗室的這一大塊。
那麼他就會有一百多戶實封貴族,這些人哪怕只有每封戶取四丁算,都能佔掉近三十萬課丁。
大唐有編戶和非編戶,有課戶和不課戶。
編戶就是良民,課戶就是向朝廷納稅的丁口。那些官員是不納課的,府兵是不納課的,僧人、道士、尼姑、女冠他們也是不納課的。
還有那些奴隸,也一樣不納課。
反正算來算去,李世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
楊廣的大業之時,天下都有近九百萬戶人口,擁有近五千萬人口。可到了他手裡,居然只剩下了三百萬戶,一千五百萬人口,課丁更是少的可憐,居然只有二百三十來萬課丁。
堂堂大唐帝國,只能徵收到二百三十來萬份租庸稅。
每課丁的稅都是相同的,每丁納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每年交納綾(或絹、絁)二丈、綿三兩,不產絲綿的地方,則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一年還要做二十天免費的勞役。
一丁納粟二石,二百三十來萬丁,繳納的糧折粟一年也才不到五百萬石。
李世民是不相信打仗打死了這麼多人的。
實際上隋朝從大業七年開始亂起,加起來都不過亂了十年左右,到現在,都沒有超過二十年,哪裡能一下子死了三千多萬人口。
李世民很清楚為什麼人口數量少了這麼多。
主要還是隱戶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