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他又製作了特技大片《緊急營救》。在第五代導演裡,張建亞以特技大片獨樹一幟。
再有一位是馮小寧。他只拍攝過科幻片《大氣層消失》。由於當時只有四十萬投資,片子效果可想而知。但馮小寧對科幻片情有獨衷:“我希望有機會把我很多年前的一個科幻題材的構思寫出來,拍出來,但現在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很粗糙的僅有40萬就拍了,我希望能夠有4000萬,用高科技的電腦做,這個構思是1990年就想好了的,是一個環保、科幻的故事,將來我會把它拍出來,這是我的一個宿願。”(《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416頁。中國電影出版社)
在科幻作家圈子裡,吳巖在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參加了多個科幻電影的籌備活動。可參見他的文章《關於中國科幻電影的一點隱情》。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七章:中國科幻電影(3)
第三節:大陸科幻電視劇
八十年代初,大陸曾曾經經播映過《隱身人》、《最後一個癌症死者》等國產科幻電視劇。都是單本劇。《隱身人》描寫一個科學家研究光學隱身的技術。《最後一個癌症死者》描寫一個醫學家從鯊魚裡提取抗癌藥。由於積勞成疾,在成功的前夜自己患上了癌症,成為“最後一個癌症死者”。當時正值中國科幻的黃金時代,原創作品大量湧現。這兩部電視劇也是改編作品。另外,鄭文光的小說《鯊魚偵察兵》也改編過電視劇。
1997年一次科幻筆會上,筆者和一位電影導演鄰座。她問我,現在哪些科幻原創適合改編?我回答說,香港黃易的《尋秦記》就可以。情節主體完全可以用普通古裝影視劇的手法來表現,符合中國影視人的製作習慣。所以,幾年以後,當筆者發現尋秦記真的由香港影視界搬上螢幕時,並不覺得奇怪。黃易在原創中就提供了大量改編元素。這部電視劇與原著有一定出入,但仍能體現原著的科幻構思。《尋秦記》是連續劇,不過它不大可能是效法的榜樣,適合改編成連續劇的原創少而又少。
有關中國國產科幻電視劇,筆者連基本資料都沒有,只能憑當年的觀看印象寫這麼兩句。但為什麼也要佔上一章呢?因為科幻電視劇是一個極重要的陣地。筆者希望拋磚引玉,請對此也有記憶或者記錄的朋友一起來回憶和總結。而且,由於國產電視劇市場遠好於國產電影市場,電視劇製作勢頭一直不錯。筆者這幾年也親自參與、或者接觸過製作科幻電視劇的工作。雖然並未有一個成功的專案最終拿到螢幕前來,但相信將來,或許正是從這裡形成中國科幻影視的新突破。
有趣的是,近年了確實有一些電視劇製作者對科幻這個題材有意,並且打出“中國第一部科幻電視劇”,“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視劇”之類的旗幟。但筆者以為,如果尊重歷史的話,在這些題目前面應該加上“二十一世紀以來……”這麼個定語。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七章:中國科幻電影(4)
第四節:外國科幻片的引進歷程
國產科幻片數量少,影響微弱,在培養中國科幻片觀眾方面並沒有什麼作用。科幻電影的中國觀眾基本上是由外國科幻片培養的。許多人對此感慨不已,但這這狀況,與除了美國之外的世界其它國家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七十年代末,中國曾經引進過科幻片《未來世界》。當時,電視尚未普及,每年電影觀眾人次均達百億之多。電影院場場爆滿。筆者曾經兩次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每次演到關鍵時刻,後面的觀眾都需要站進來——因為前排許多觀眾也是站起來觀看,擋住視線。這是當時影院裡特有的景觀。
一九八六年,《超人》第一集引進。當時,中國電影發行公司對引進片只使用買斷方法,買不起“大片”。《超人》屬於美方“友情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