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曹操與呂布爭奪兗州時,“蝗蟲起,百姓大餓”、“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罷吏兵新募者”以節約糧食。
其次是戰亂,曹操徵徐州,“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李傕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再次,戰爭對於作為強壯勞動力的戰士的摧殘,也到了無所復加的地步。麴義與烏桓、鮮卑“合兵十萬”進攻公孫瓚,由於糧食缺乏和戰鬥損失,在撤退時只有“餘眾數千人”。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袁紹戰敗,“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自漢桓帝時開始持續到漢靈帝時長達四十餘年的天災**,以及隨之而來二十餘年的長期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減損,以至於曹操拿到冀州的戶口簿,發現“可得三十萬眾”,驚喜的稱之為“大州”,實際上這個戶口統計的年份甚是可疑,自董卓之亂直至曹操平定冀州,這段時間冀州長期陷入戰亂,毫無可能進行人口統計,這個戶口的統計當在漢靈帝末,況且“可得三十萬眾”,按照壯年男子(從23歲到56歲都在服兵役的年齡之內)與老弱婦孺的比例,整個冀州的人口也已銳減到一百多萬,遠遠低於五十多年前的五百七十萬。
北方戰亂不斷,並不代表南方就是世外桃源。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都鎮壓過反對自己的大規模叛亂;荊州的劉表除了與袁術爭奪南陽之外,還鎮壓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叛亂;而揚州的劉繇被孫策趕到豫章,孫策又馬不停蹄的降服諸郡,當相比而言還算戰亂最輕的地域。遠在絕域的交州,倒是一片繁榮景象。
赤壁之戰後,荊州經過大規模的戰亂。人口迅速減少,經濟遭到破壞,所以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劉備在平定益州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抵抗不大,所以益州的人口損失和經濟損失也不是很大。孫權主要的活動是平定山越,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以及騷擾淮南,俘虜人口,江東及交州基本上沒有戰爭的創痕。
關於曹魏的戶口。西晉時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景元四年(263),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關於蜀的戶口,《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關於吳的戶口,《晉書?地理志》說:“孫權赤烏五年,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
根據上述資料,魏、蜀、吳三國末期時的總數是戶一百四十六萬六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不包括官吏和軍隊)。
而《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戶口數是“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戶”,三國混戰百年後的戶、口數大約相當於東漢最高戶、口數的七分之一弱。
實際上,三國末年的人口沒有那麼少,大部分都被世家大族給隱沒了,因為十七年後的晉國太康元年。統計增加了戶多近一百萬,口多近八百五十萬,實際上這個統計依然有水分。
三國後期應該還存留了2300萬,而漢桓帝劉志統治時期公元155年的統計人口將近6000萬,6000萬的人口總量一直綿延到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從公元184年到公元224年的四十年間,人口就從6000萬銳減到2300萬,銳減率更是高達62%,平均每年的死亡人數同樣接近100萬!
而因為呂布一人之功,大漢的人口保持在4800萬,沒有繼續衰減,反而因為呂布極力地推行激勵生育政策,人口還在慢慢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