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平紋織機,周朝出現了提花織機,在戰國末期已經開始使用足踏織機。
而織綾機就是織造“綾”的提花機,“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這是在大漢傳統絲織品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比較高階的產品。東漢時期已經出現“50綜?50躡”或“60綜?60躡”的織綾機,但是這種織綾機仍嫌複雜、笨重,操作不便,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織工辛辛苦苦織一匹綾子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馬鈞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改進。設計出一種更為簡單、方便實用的織綾機,減輕工匠的勞動,織出更多的綾。為此,馬鈞對織綾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觀察、研究,對影響織機操作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發現‘綾‘的花色、圖案有許多是對稱重複的,利用這一點可大大簡化綾機的結構和操作。為此,他進行了反覆試驗,最後把原有的織綾機一律改為12躡。一下子使織綾機的結構簡化很多,操作也更加方便,勞動生產率提高好幾倍,而且織出的綾的色彩、圖案、質量也有所提高。
王粲說到這裡,自豪地補充道:“日前,倭國使者來訪,天子賜給倭國大批精美絲綢,都是用馬鄉侯改良後的織綾機織成的。這種高效的織綾機已經傳遍大漢各地。得到廣泛應用,編織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你們身上的錦袍才會越來越便宜。這種利國利民的功績為何就得不到你們這些人的認可呢?”
呂布見性情有些輕狂暴躁的王粲要對那些經學大臣們發飆,連忙喝止道:“展示下一個。”
王粲命人搬進來一輛指南車,車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不管車子怎樣轉動,手臂總是指向南方。王粲驕傲的樣子好像這輛車是他自己修造出來似的:“此車可以指示方向,可以在行軍時候發揮重大作用,遇到大雨、大雪、大霧天氣,軍隊不會迷路。李廣當年為何自殺,就是因為行軍迷路。失了軍機,若是有指南車在,也許飛將軍就能封侯了。”
侍中劉和與禮部尚書孔融的臉都綠了。
他們還記得一個月前,他們在朝房裡談到了指南車,發生了爭論。劉和與孔融都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不能信以為真,古代並沒有製造過什麼指南車,即便是張衡也沒做出來。”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說道:“古代很有可能製造過指南車,只是我們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已;其實製造指南車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難,只要肯下功夫,認真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他這一番話遭到了劉和與孔融的譏笑:“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來定物輕重的;可你說話連輕重都不分,難道可以作為模型嗎?”馬鈞反駁道:“空口爭論有什麼用!莫如試製一下,自然就可以分清誰對誰錯”。
劉和與孔融同意了馬鈞的要求,並把這件事報告了呂布。呂布就命令馬鈞進行試製以明是非,馬鈞仔細研究了古書的簡略記載,經過刻苦鑽研,提出了初步設想,然後在許多工匠幫助下,進行了反覆試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終於製成了指南車。
馬鈞站在那裡,輕輕瞥了一眼孔融和劉和,沒有提他們之間打賭之事。
孔融和劉和在事實面前啞口無言,只好認輸,馬鈞以自己的實際成果結束了人們的爭論,贏得了信服。
王粲又命人搬進來馬鈞製造的另一個非常有用的機械,用於農業灌溉用的翻車。
王粲笑著解說道:“在本朝以前,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應用,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運用了槓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省力和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