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載崇寧元年總數為20264307戶,但下載各州戶數之和則為17301008戶,相差2963299戶。主要原因是,《宋史·地理志》中,廣東、廣西、夔州路的戶數並非崇寧元年的戶數,而是元豐年間的戶數;福建的福州、泉州、南劍州、漳州、汀州、邵武軍6地,雖標明為崇寧數;實際上也是完全抄自《元豐九域志》;以上各地22年戶數變化情況沒有得到如實反映;更應指出的是,另有28州軍(不含南宋所置者)根本沒有戶數記載。因此崇寧元年總戶數應以《宋史·地理志序》所載的為準。
其三,不同書籍的差異。同一年代的戶數在不同書籍中不同,是一個最為複雜而且難以判別的問題。除了上述傳抄刊刻之誤等原因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戶數統計來源不同,因而差異較大。天聖七年2個數字相差40萬,前後相比,應以《通考》等書所載為準。慶曆二年前2個數字相差12餘萬,因為差異小,前後數比較難以判斷孰是孰非,暫可存疑。慶曆八年2個數字相差24萬餘,經前後年代戶數參照,應以《長編》等書所載為準。元豐元年後2個數字相差164萬餘,當以《宋會要》所載為準。元豐三年後3個數字相差265萬餘,應以《元豐九域志》所載為準。崇寧元年前2個數字相差24萬餘,經與前後年代戶數年遞增率測算比較,《宋史·地理志序》等書所載數較為適宜,應以為準。
2.宋初兩朝戶數揭秘。
表中顯示的宋初兩朝戶數,呈現出一大特點,即起伏很大。以《太平寰宇記》所載戶數為高峰,前後都很低。此前戶數低,原因之一是因為宋太祖朝還有3個割據政權沒有收復,但建隆元年的總戶數過低,則是令人生疑的。此後戶數又大幅度下降,宋太宗至道年間突然減少230餘萬,更是不合常理,需要認真研究。
宋太祖朝戶數的劇增,主要是統一戰爭勝利的結果。乾德元年(963年)平荊南,得142300戶;平湖南,得97388戶。乾德三年(965年)平後蜀,得534029戶。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得170263戶。開寶八年(975年)平南唐,得655065戶。所收復的5國,共得1599045戶。馬端臨將此數與宋初戶數相加,為2566398戶,指出這是引自《長編》但與引自《宋會要》的開寶九年總戶數3090504不合,以為“當考”。(卷11《戶口二》)其實這並非二書資料來源不同的誤差,戶數不能如此機械相加。開寶九年多出的524106戶,當是宋政府原有戶數及較早收復的諸國戶數自然增長的結果。表中所列“太祖朝”的2508965戶,則可能是建隆元年戶數與收復的諸國戶數相加所得,由於上述5國戶數在許多書中不相同,故有數萬差別,也在情理之中。
宋太宗時又收復3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獻出漳、泉二州,得151978戶。同年錢叔以吳越歸宋,得550680戶。次年平北漢,得35220戶。共得737878戶。加上宋太祖末年的戶數,約為380餘萬戶,再加上至太平興國末年的自然增長戶數,約為400萬戶左右。然而,《太平寰宇記》的統計卻是6499145戶,七八年間竟然猛增200多萬戶,增長率為62%,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定有異常。
在宋代史籍中,《太平寰宇記》是各種戶數統計最詳細的,表中所列戶數,是當時宋朝版圖之內州郡的戶數,相當可靠。那麼,這就意味著宋太祖朝的戶數有問題。事實上果然有問題。
上文說到建隆元年的戶數過低,並非主觀臆斷,而是與後周戶數相比得出的疑問。趙匡胤陳橋兵變,繼承的是後周的江山。後周顯德五年十月,“命左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下諸州檢定民租。周顯德六年春,諸道使臣回,總計檢到戶二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