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沙漠之舟,無邊無際沙漠中流動的生命奇蹟。黃牛,皮糙肉厚,長年累月做著繁重的田間勞作,不喊疼不叫苦。駱駝,飲水一次,即可補充巨大的能量,可以在沙漠中連續行走數十天而不會缺水倒地,毅力十分驚人,雖然行走的速度緩慢,但是卻可以從早晨走到晚上而不用停歇,總的計算下來,也是一段不短的路程。黃牛,吃草料一次,便會渾身抖擻有勁,能在田間拉著笨重的犁鏵緩緩向前,速度很慢,但卻極持久,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從田地的一頭拉到另一頭,鬆了土壤,肥了田地,為莊稼的成長和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這樣的一群駱駝和一群黃牛,世世代代生活在皖南山區中,歙縣、祁門縣、績溪縣等縣尤其多,他們的存在對徽州文化的形成構築了濃重的色彩,甚至可以說他們代表的文化就是徽州文化,他們有兩個被稱呼了幾百年的土裡土氣的名號,徽駱駝、績溪牛!
古老的《易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用翻譯,我們都明白語句的意思。皖南的歙縣、績溪等大片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地貌,耕地稀少,地裡打不出富裕的糧食,百姓的生活窮困潦倒,迫不得已,外出他鄉,走上了經商的路子。然而商場如戰場,稍不留神,便會血本無歸,傾家蕩產也是稀鬆平常,殘酷的商場競爭環境對徽商這一群吃不飽飯還餓著肚子的弱勢群體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要求,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是巨大的,如何破局,如何闖蕩出一條活路,成為徽州商人們面臨的一道生死劫、是生與死的考驗。道理再簡單不過了,買賣做不下去,就沒有銀子,顆粒無收,就會被活活餓死。
根據徽商的有關史料記載,數百年前,有許多的徽州商人看到有的同鄉在外地經商致富,於是也想跟他們一樣外出闖蕩、賺取財富光耀門楣。接著就義無反顧的出發也走上了經商的路子,結果沒幾年時間,虧的一塌糊塗,無顏回家面對父老,為了口吃的能填飽肚子,淪落到街頭巷尾賣青菜為生。義無反顧、凌厲決然的出發,結果卻徹徹底底的事與願違,在經商領域,尤其多見。
為了能夠適應嚴酷的商場環境,徽州商人們第一個需要補充的便是文化課,他們開始自律起來,哪怕是吃糠咽菜也要買書、讀書、請教先生學問,不讀四書五經如何與官場的老爺們打交道,搞不好連進門的拜帖都不會寫,更不用提參加科舉考試謀取個一官半職了,不學習詩詞歌賦都羞於開口說自己是做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生意的。日常的生意經營本就十分辛苦,為了能夠多一點時間學習,覺醒的徽州商人們開始起早貪黑的奮鬥,白天在店鋪中忙的暈頭轉向,晚上還要挑燈攻讀各類有用的書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明末清初時期,徽商的發展開始進入一個黃金時期,他們抓住了鹽業生意的巨大機會,一大批來自徽州的鹽商們開始迅速崛起。在那個時代,要想跟官家打交道,能夠獲取包銷引鹽的生意機會,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句話,官場上得有自己的人,得有說話有份量的自己人。如何實現,官方合法的上升渠道是參加科舉考試,這樣才能獲得做官的資格。
徽州商人們覺醒之後,開始對讀書這件事特別重視,就算是砸鍋賣鐵也會為子弟們提供優良的讀書環境,為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中助力。嚴苛的讀書教育環境,久而久之,一大批徽商子弟們開始進入官場擔任重要職位,有的甚至可以左右朝廷的經濟政策和商業決策,這無疑為自家的鹽業生意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很長時間內,來自徽州的商人們幾乎壟斷了大清帝國的整個鹽業市場,獲取了極其豐厚的利潤。我們暫且不論官商合體經營帶來的弊端,只說在那個封建專制的時代,自家人不當官,或者說不跟當官的搞好關係,那真真的是寸步難行,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
徽商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