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了一些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國家形勢緊急起來。
一年前,蒙古軍就開始南進了,他們兵分三路,從不同方向推進,準備時機成熟後,給南宋以毀滅性打擊。而丁大全為了粉飾太平,既不如實向理宗皇帝報告軍情,也不積極準備禦敵。等到理宗突然發現蒙古軍要渡長江攻打鄂州(今武昌)時,一下子慌了手腳,朝廷裡一片混亂。
膽小如鼠的宦官董宋臣,極力勸理宗皇帝遷都四明(今寧波),以避開蒙軍的進攻。他振振有辭地說:
“四明靠海,如果蒙軍逼近,可以乘海船逃走。當年金兀朮渡江時,宋高宗就是由臨安到四明,乘海船才保住性命的 。”
要不要遷都,理宗一時拿不定注意,他讓大臣們計議。
軍器大監何子舉對吳潛提出:“若上行幸, 則京師百萬生靈,何所依賴 ?”
御史朱貔孫也說:“鑾輿一動, 則三邊之將士瓦解,而四方之盜賊蜂起,必不可 。”
據說,理宗曾就遷都問題徵詢吳潛的意見,他問吳潛:“蒙古兵日益迫近,計當如何 ?”
“只得遷都暫避 。”吳潛直率地回答。
“卿家如何 ?”理宗又問。
文天祥傳 ?28?
“臣當守此禦敵 。”吳潛認為皇帝是國家的象徵,只要皇帝安全,國家一時有難,還是有希望的。自己身為宰相,守土有責,當然不能離開京師。
想不到這句話竟引起了理宗的疑心,他毫不留情地反問:“卿家想做張邦昌嗎 ?”
張邦昌比秦檜更加聲名狼藉,在南宋是人人唾罵的漢奸。理宗的猜忌,吳潛覺得這不僅是對他的不信任,而且也是極大的侮辱,他再不願說話了。
這時朝廷中籠罩著失敗、逃跑的氣氛,南宋處於極端危急的境地。遷都訊息一傳出,臨安城裡頓時鬧得風聲鶴唳,達官貴人都收拾行裝,準備逃往別處,一般百姓惶惶不可終日。
在這個緊急關頭,文天祥覺得不能不挺身而出。他預料到自己職卑言輕,皇帝未必能採納自己的意見,但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他還沒有就任,不能用職銜向皇帝上書,便以“敕賜進士及第”的身份,寫了那篇著名的《己未上皇帝書》。
在這篇奏章中,文天祥揭露了董宋臣的罪行,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此議如果實行,“六師一動,變生無方 ”,“京師為血為肉者,今已不可勝計矣 !”他認為董宋臣惡貫滿盈, 不把他處斬, 舉國上下的怨怒無法消解;中書的政令不得施行;敢於直言的賢才就有所顧忌,不敢出來任事;敵人的氣焰不會被打文天祥傳 ?29?下去;將士的忠義之心不能激發起來,國家的禍患就沒有平息的日子。
這些慷慨激昂的議論,不只是發自文天祥的肺腑,也是朝野許多正直之士的公論。當然,即使立即處斬董宋臣,矛盾也不能得到解決,局勢也不會立即好轉,但他希望理宗透過對董宋臣的處置作為開端,表示有悔悟的心跡,從而重新整理政治,激勵人心,挽救宋朝的危亡。他特別對理宗提出忠諫:
“方今國勢危疑,人心杌隉。陛下為中國王,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且夫三江五湖之險,尚無恙也;六軍百將之雄,非小弱也。陛下臥薪以勵其勤,斫案以奮其勇,天意悔禍,人心敵愾,寇逆死且在旦夕 。”
這段話很尖銳,很有氣魄,卻也是實事求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三江五湖之險,尚無恙也 ”,這種看法不是沒有道理的。蒙古崛起以後,成吉思汗率大軍二十萬進入中亞,滅亡花剌子模,越過高加索山進入頓河流域草原地區,所向披靡。窩闊臺繼任大汗後,東征高麗,南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