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成了巨大傷亡。
到42年2月為止,哈爾德遞交給任海濟的損失統計報告中寫到:德軍的西線部隊在蘇軍冬季反攻中至少損失了40萬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羅馬尼亞、義大利這些德國僕從國的損失。
不過在任海濟看來,這份損失統計報告的內容與歷史上那100萬人的損失相比已經好上太多了。德國還有一戰的實力。只不過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對蘇聯來說,42年都是最困難的一年。誰能在這一年中打得對方傷筋動骨,誰就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德國人調兵的舉動自然瞞不過蘇聯人的雙眼。鐵木辛哥與華西列夫斯基等人在作戰會議上,透過對德軍後勤補給線的分析後一致認為:目前德國人的主攻方向依然是在中路,他們想要再度奪回斯摩稜斯克,再度打通奧爾沙路橋。最好的證據就是德國人在不停增強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而對於他們的北方集團軍群則是以補充物資為主。很明顯,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僅僅只是依靠手中現有的兵力牽制住蘇聯紅軍的兵力,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才是42年的攻擊主力。
對於斯大林來說,斯摩稜斯克絕對不能再度落入德國人手中。卡廷森林這種會產生政治問題的地方必須在蘇聯人控制之下。斯大林可不想和德國人再來一次口水戰,畢竟為了維護蘇聯政府聲譽,有些事只有蘇聯人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在會議上斯大林反覆強調無論如何斯摩稜斯克絕對不能丟。對此鐵木辛哥等人表示理解,不過這些將軍們都是從軍事角度來理解斯大林這個命令。只有伏羅希洛夫才知道斯大林這個命令中蘊含的深層意義。
會議進行到一半對於下一步該如何行動蘇軍最高統帥部又產生了分歧。
斯大林強調斯摩稜斯克絕不能丟,可現在德國人的主攻方向將是斯摩稜斯克。如果現在將已集結在列寧格勒的部隊重新調回來,來加強斯摩稜斯克的防禦。很可能部隊還沒到達,斯摩稜斯克就已遭到德軍圍攻甚至淪陷了。然後北方方面軍又因為沒有足夠的兵力突破德軍防禦,進入波羅的海三國。很可能最後蘇聯紅軍在撲騰了半天才發現自己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結果在整個1942年一無所獲。
經過一連串爭執後,斯大林在伏羅希洛夫的勸說下最終選擇了讓步。蘇軍主攻方向依然是波羅的海三國,只是之後從東方調集來的預備隊則用以加強斯摩稜斯克防禦。蘇軍決定與德軍互打進攻牌。
是德軍重新奪回斯摩稜斯克?還是蘇軍搶先一步透過波羅的海三國從側面威脅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與蘇聯人一樣煩惱的還有英國人。
丘吉爾最近過得可以說是如坐針氈,巨大的壓力讓他原本閃亮的禿頭都有些暗淡下來。
大英帝國通向勝利的道路遠遠看不到盡頭,在無邊的黑暗中大英帝國必須使盡全力才能抵擋住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
在托維與坎寧安的努力下,冰島機場終於恢復正常運作。不過距離大英帝國最終取得大西洋上運輸戰的勝利卻依然遙遙無期。“齊柏林”與“興登堡”的重新出港,讓整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如臨大敵。再加上“卑斯麥”與“提爾皮茲”這兩艘戰列艦,讓英國海軍官兵們的神經都快蹦斷了。英國人的海上生命線依然受到德國海軍的威脅。而居住在英倫三島上的人們生活條件依然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只要一天沒有接到擊沉這四艘船的訊息,丘吉爾就一天心神不寧。
因此在日軍向東南亞高速推進的時候,丘吉爾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派遣戰列艦前往支援。結果當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丘吉爾這個至遠東方面軍不顧的行為成了反對派們攻擊的主要手段。反對派們認為如果丘吉爾派遣艦隊前往遠東支援,日本人就不可能佔領新加坡。(嗯……如果依照歷史來看,就算丘吉爾派了艦隊去。結果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