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遲明日就要肅清安州城。
或許是因為前兩年在遼東被海漢軍教訓之後真正意識到了火炮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威力,清國這兩年花費了大量資源用於鑄炮,軍中所裝備的火炮數目要遠遠多於原本的歷史,也算是海漢對這個時空所產生的影響之一了。
不過這種窮兵黷武式的換裝雖然讓清軍的紙面實力壯大了許多,但炮兵部隊的實力可不僅僅是火炮數目的多寡,更重要的還是使用這些武器的人。由於軍工水平和軍費都比較有限,清軍中的炮兵其實沒多少實彈訓練的機會。而因其成軍不易,清軍將領一般也不捨得將這些寶貝兵派上陣去與明軍硬拼。但這次攻打朝鮮,對手實力相對較弱,清軍特地帶上了大量火炮,讓炮兵們能得到實戰訓練的機會。
像安州這樣有一定防禦能力又不算特別堅固的城池,正好就用來操練炮兵和火炮攻城戰術,於是皇太極一聲令下,數十門火炮在城外一字排開,炮轟安州城頭。
雖說清軍炮擊的精準度和破壞力都比較有限,但震懾作用卻非常顯著,兩輪炮擊之後,城頭上便已經看不到守軍的蹤影了。清軍步兵趁著守軍撤下城頭,便立刻在城下架梯攻城。雖說炮擊一停,守軍便開始回到城頭防禦,但仍然未能阻止清軍登上城頭。
一旦開始短兵相接,雙方的戰鬥力差距便以更快的速度顯現出來,朝鮮守軍面對身著重甲的巴牙喇兵,就像是面對一隻只刀槍不入的怪獸,根本難以招架。還沒到午時,清軍便已經佔領了西門城頭。如果不是守軍已經提前用土石封堵了城門洞,清軍大部隊就要直接從西門攻入城內了。
安州城一共就只有四門火炮,全是去年從海漢手中購入。守軍將其部署在城頭,但先前炮戰已經被清軍炮火擊毀兩門,而清軍攻上城頭之後,眼見另外兩門炮也快保不住了,又因為炮身沉重沒法快速撤走,守軍不得已之下,只能是在炮膛填充炸藥將這兩門炮一併破壞掉了。
清軍用了三百餘人的代價,在城頭上佔住了一塊五六丈寬的地盤,然後城外的部隊便藉助攻城梯迅速登上城頭,沿城牆向兩側擴張開去。而城內的守軍在意識到城防已經被清軍開啟缺口之後,非但沒有抓緊時間發動反擊驅逐敵軍,反倒是有一部分軍隊因此而失去了繼續拼殺的鬥志,開始且戰且退,尋找從戰場上脫身的機會。
在攻上城頭一個時辰之後,清軍便已經完成了對西城牆的肅清,並擊退了守軍自城內發起的幾次反擊攻勢。在更多的清軍翻越城牆進入到城內後,兩軍便開始在安州城裡展開了更為殘酷的巷戰。
到當天入夜的時候,守軍勉強守住了東部城區,但控制區已經被壓縮到了城內不足三分之一的區域內。而此時清軍入城的兵力也已經超過三千,雖然不及守軍但也已經很難再被翻盤了。好在城中的平民前幾天便已經被放出去到山區避難,因此城內的戰火倒是沒有傷及到太多無辜平民。
守軍將領在夜間碰頭商議之後,已經無法統一意見,一部分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當下大勢已去,就應該避免硬碰硬繼續送死,早點撤出城去儲存實力。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自己接到的命令就是死守安州城,要儘可能拖延清軍南下的時間,一退再退,那要退到何處才是盡頭,寧肯在安州城內戰死也不願服輸。
最終還是大部分守軍選擇了在夜間從東城門撤離安州城,只有一千餘名朝鮮官兵仍要死守安州不撤。
天明之後,清軍按部就班地開始清理城區,並在東門附近與堅守安州的最後一支朝鮮兵馬遭遇。結果自是不必多說,留在城中的朝鮮部隊最終只有一百餘名朝鮮兵被俘,其餘人馬全部戰死。被俘者也是人人帶傷,仍是不願投降。
這樣的狀況也是驚動了皇太極,他在入城檢視了城東的血腥戰場之後,認為自己先前或許低估了朝鮮人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