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軍征伐我國,但恰好海漢軍也在去年進入遼東,拖住了後金的東征計劃,我國才得以免受戰火侵襲。而且去年與海漢議定盟約時,他們也向我國承諾,如果後金出兵入侵我國,那麼他們將會為朝鮮提供軍事援助。”
費策賢道:“海漢人武力雖然強悍,但也不會白白為他國作戰,更不可能像我大明這般,無償出兵為貴國抵禦外敵,他們所做的承諾並不可靠,貴國需三思而後行啊!”
費策賢所說的“無償出兵”,便是指萬曆年間出兵替朝鮮國抵禦日本入侵之事。當時朝鮮國連京城都被豐臣秀吉的大軍攻破,朝鮮八道已經有七道淪陷,如果不是大明及時出兵援朝,這朝鮮半島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經變成日本領土了。
大明派出數萬精銳,前後耗資數百萬兩白銀,才替朝鮮保住了國祚。在大明看來,這無疑是朝鮮人世世代代都償還不清的巨大恩惠了。
而這樣無私的軍事援助,費策賢篤定海漢人是做不出來的,一是海漢人一向精於算計,從來不會做虧本買賣,更何況是要拿人命去堆的戰爭二則海漢本土距離朝鮮國太遠,專門出兵朝鮮的費用只會比大明當年的行動更高,而朝鮮國在被日本擄掠之後休養生息才一代人的時間,根本拿不出足夠的報酬去滿足海漢。費策賢認為,想讓海漢出兵援助,朝鮮國只有兩個選擇,要嘛獻出土地,要嘛提供人口。
費策賢以此為根據告誡李希,倒也不算是誣衊海漢,而他的目的便是要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朝鮮人對今後與海漢的合作生出疑慮。就算不能把朝鮮拉回到大明這邊,那至少也不能讓其這麼快就投入到海漢的陣營中去。
李希作為王室成員,對於朝鮮國與海漢所談定的協議內容倒是略知一二,他也清楚海漢的軍事援助絕非無償提供,但朝鮮國為此所需付出的代價比起亡國的嚴重後果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不過這種話他也不會對費策賢說出來,因為對方根本就無法理解朝鮮的處境是多麼需要有強者撐腰。大明已經處在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狀態,無法再向朝鮮提供類似萬曆年間那樣的軍事援助了,而如今朝鮮唯一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便是雖然很勢利但同時也的確很有實力的海漢人了。
不管海漢開出來的條件有多麼苛刻,人家的軍隊在遼東可是實實在在地打得後金軍抬不起頭來,而且所提到的軍事援助也不是純粹的畫餅充飢,由海漢出售給朝鮮的第一批火槍火炮已經在去年年底運抵了朝鮮,並且朝鮮國選拔的軍官學員也去了遼東,在戰地接受海漢的軍事培訓,學習能夠打敗後金軍的先進火器戰術。
雖然以朝鮮的國力,就算有了海漢所提供的這些幫助,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戰勝後金,但這至少讓朝鮮上下看到了一點點希望,不用再像前幾年那樣翹首期盼來自大明的援助,但最終卻是什麼都沒等到。海漢人雖然貪婪,但收錢之後辦事卻毫不含糊,至少商業信譽還是值得信賴。
但這些事,李希實在不能對費策賢坦然相告。放棄了大明而選擇了海漢的援助,這種處理方式肯定會被理解為對大明的不敬。所以對於費策賢的告誡,李希也只能俯首謝過,不敢出言反駁。
費策賢見李希態度較好,覺得自己的勸說多少應該是起到了作用,便繼續說道:“貴國與海漢建交,切莫只看到眼前的好處。想當初他們初到瓊州,便大肆收買地方官員,那時候誰會想到這幫人竟然會出手吞併了整個瓊州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貴國需得多多警惕海漢人的狡詐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