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渡過了黃河。 隨後一路向北,經沾化、海豐、慶雲,進入到河間府。這一路明軍只在沿途圍觀跟隨,卻一直不敢出手阻攔海漢軍的行進。 除了雙方派出的偵騎偶有互相絞殺之外,幾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自然也不會因為戰俘過多拖累行軍速度。 不過進入河間府之後,孫丙就下令放緩了行軍速度,因為前方有一座海漢軍不得不攻的大城——滄州。 滄州建城始於西漢年間,不過在明初燕王朱棣奪權的戰爭中,滄州城毀於戰火,如今的滄州城是在那之後另行選址重建的城池。因其形如古時的幞頭官帽,因此滄州又被稱作幞頭城。 滄州城東有鎮海門,北側是拱極門,西為望瀛門,而南邊則有一大一小兩座城門,分別是阜民門和迎薰門。 滄州城東距離渤海海岸百里,城西緊挨著便是京杭運河,海漢軍想穿過這個地區繼續向北行進,那就必須得先拔掉滄州這顆釘子。 而明廷也很清楚滄州的戰略價值必然會引海漢主動來攻,總不能棄城避戰,只能做好在這裡迎擊海漢軍的準備。 河間府境內阜城、東光、南皮、興濟、青縣等地的駐軍,幾乎都調集到了滄州附近,還從西邊的保定府調了幾營明軍過來,總兵力近三萬。 但滄州境內沒什麼天險可守,城池的防禦工事也只能算是一般般,這也給明軍部署防線造成了困難。 分散兵力無疑會被海漢軍一個個吃掉,要集結到滄州城內,幾萬人又只會擠作一團,完全騰不開手腳。 最後明軍想出來的辦法,是除了近萬人的守城部隊之外,其餘部隊沿城西的京杭運河佈防。 這樣可以藉助京杭運河快速轉移部隊,必要時還能把運河當做阻止海漢軍追擊的防禦工事。喜歡1627崛起南海()1627崛起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