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了數日的談判後,海漢和朝鮮都先後與滿清達成了和解意向,如今便只剩下了楊嗣昌還未鬆口,因為他與尚可喜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意見分歧。 雙方的分歧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國界的重新劃分上。對大明來說,滿清目前的控制區全都是從自家遼東都司轄區強搶過去,承認滿清對遼東地區的實際統治就已經是最大程度的讓步了,哪可能再另行割地給對方。更何況山海關這種軍事要地的歸屬會直接影響到大明的安全,根本不可能將其控制權交到滿清手上。 但尚可喜在領土劃分問題上並不打算讓步,這大概也是因為清軍最近幾年的戰績完全壓制對手,讓他有足夠的底氣提出這樣的要求。 “貴國如果不答應這些條件,那日後只能在戰場上見真章了。但我要提醒楊大人一句,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貴國可就不會再有此時這樣坐下來談判的餘地了!”作為一名武將,尚可喜更崇尚以武力方式來解決分歧,而不是像當下這樣一連數天都在磨嘴皮子。但談判就是談判,達成停戰協議才是他此行的主要任務,就算對大明有諸多不滿,他當下也不能暴起一刀砍了楊嗣昌,只能多說幾句狠話威逼對方就範。 可楊嗣昌乃是堂堂大明兵部尚書,崇禎皇帝面前的紅人,又哪會對尚可喜這麼一個叛將輕易服輸,當下便反駁道:“貴國若是能以武力解決所有爭端,那閣下又何必委屈自己來金州談判?打仗就打仗,我大明何時曾怕過你們!想搶山海關,就先拿人頭來填護城河吧!” 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而海漢和朝鮮兩國也不主動干涉,就在旁邊看熱鬧。朝鮮是跟著海漢的安排走,自然不會出聲,而海漢則是打算等大明被逼迫到無路可退的時候再伸出援手,以此來向大明提出一些別的要求。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每天睜開眼就想著怎麼跟人吵架,而且還不能輸了氣勢,思想壓力應該也不小。讓他們再折騰幾天,等精神沒那麼好了,我們再出手不遲。”陶東來對於這兩國的爭執卻保持很樂觀的態度,在這天結束之後,也是對海漢的談判策略又做出了新的調整。 鑑於目前的情況,海漢只需對後續談判作個見證即可,三人一起出席已經沒有太大必要,便調整為每天安排一人參加會談,三人輪換著來,等著兩家談出了結果再說。 而朝鮮使團中沒人能夠頂替金尚憲的位置,因此他也沒法模仿海漢的偷懶方式了,只能繼續堅持出席會談,見證大明和滿清的漫長談判。 楊嗣昌和尚可喜兩人也真是強韌,竟然就這麼一對一又接著吵了四五天,但也還是沒能吵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來。不過根據與會者的觀察,這兩人的精神狀態已經明顯下滑,大概也撐不了太久了。這天的會談結束之後,陶東來派人到大明使團的營地,邀請楊嗣昌私下密會。 自楊嗣昌到達金州之後,他與陶東來的接觸並不多,對方也從未邀請自己私下會面。但海漢人在這個節骨眼找上自己,楊嗣昌卻也隱隱能猜到幾分對方的用意。 不過楊嗣昌並不打算拒絕這個邀請,他知道這場談判已經陷入僵局,如果沒有外力介入,那與滿清代表的爭執恐怕還會持續很長時間。這都還是其次,楊嗣昌當下最擔心的是海漢一直冷眼旁觀是因為其立場有所鬆動,否則怎麼會在短短兩三天內便與滿清達成了和解意向。要知道在這場談判開始之前,雙方可是已經在戰場上交手好幾年了,各自都有不少死傷。楊嗣昌不認為雙方那麼快就能化解矛盾,但如果海漢有轉變立場的可能,那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按照楊嗣昌的理解,海漢與滿清在遼東交戰,其實對這雙方都沒什麼實質性的好處,海漢軍實力雖強,卻也沒有餘力向北推進戰線,幾年下來就一直守著金州這麼一小塊地方動彈不得。而滿清每年須在遼東半島方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才能跟海漢維持目前的對峙狀態,自然更是沒有半分好處。 所以說起來這兩國都有充分的停戰理由,雖說海漢主動提議將大明也納入停戰和談的範圍,並且邀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