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二章 文骨藝靈 曼妙宜人

文字,骨也;非文字藝術,靈也。有文而無藝謂之有骨而無靈,無靈,則苦果必將悠然而生,試圖避免但仍必枉然。遍歷中華近五千年曆史長河,古代文人墨客,通藝而不通文者很少,為何?因為科舉制度使然,對於文人墨客而言,文子是主業,藝術是副業,文字是獲取功名利祿的立身根本,非文藝術則多為消遣怡情之物。在經典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開篇中,吳敬梓先生提及了一位元代大賢--王冕。其自幼博覽群書,文學才華橫溢,然其繪畫的藝術造詣更是精妙無比,其筆的荷花,或鮮豔欲滴,或含苞待放,或楚楚動人,或惹人憐愛。也許正是因為王冕鍾於文學、繪畫的造詣的追求,養成了恬淡無爭的性情,畢生大部分時光無意於功名利祿,吳王朱元璋禮請其出山為官,其卻避而不見,遠遊他山去也,與婉言相拒相比較而言,則更多了一份恬淡之情。也許是因為王冕恬淡的性格使然,也許是其大徹大悟看透世事的結果,令其無意於世俗的功名利祿、宦海的勾心鬥角,一心專注於藝術造詣的追求。但幾乎可以斷言的是,文學和繪畫本身對王冕產生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令其心性異於常人,狀態優雅自信、從容淡定,久而久之境界變得非同尋常。審視現今世俗社會,我們不提倡王冕的消極遁世,但身處鬧市的我們應向其對文字和非文藝術的造詣不斷追求的精神學習,讓文和藝為自己的柔弱身軀注入一劑良藥。

譽滿世界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不僅思想淵博,而且文字造詣也極高,其為萬世師表,盡一生傳道授業解惑,儒家經典-經、史、子、集亦多源於他的學說自不必多談,但世人可能會忽略的重要一點是,孔聖人的音樂造詣頗高,其乃撫琴聖手,五音宮商角徵羽瞭然於胸,其於撫琴之時,時而深沉憂鬱,時而高亢歡顏,時而怒氣填胸,時而豁然一笑,猶如世間萬物頓然消失、整個宇宙只是存其一人一般。也許正是因為對儒禮信仰和音樂的追求,使得孔聖人在不惑之年便修至了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終身踐行傳道授業解惑。另外,成語“餘音繚繞”,俗語“三月不知肉味”都很好的佐證了音樂藝術的巨大魅力,音樂可以觸及人性最本質的內在,音樂可以開啟世人靈魂深處那一扇久閉的柴扉,音樂可以淨化世人浮躁的心靈和俗欲的折磨。

於人,文藝乃氣質之源,文藝存,則氣質現;有文無藝,則有氣無質,有骨無魂。於作品,文藝乃靈氣之本,文藝在,則靈氣現,有文無藝,則有氣而無靈,生機不足。有過一些閱讀積累的朋友都會發現,中國式的男性文人墨客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豪情壯志,一種俠骨柔情,一種悲天憫人,筆角粗獷、渾厚、深沉,但是總感覺有功力催發的印痕,有刻意雕琢的痕跡。譬如近現代的《吶喊》、《圍城》等作品,筆風渾厚堅實,行文鏗鏘有力,從文字造詣的本身來說,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但感覺好像少了一種書法揮毫的線條動感和繪畫潑灑的美感,缺少了一種非文字藝術的藝氣。而近現代以來出自眾多解除女性之手的文學作品則更多的表達了一種活靈活現,一種柔情婉轉,一種原汁原味,筆角細膩柔和,視角獨特,天然無雕琢的痕跡,靈氣宜人。譬如張愛玲筆下的更衣室,視角細膩獨特,行文瑰麗不凡,絕對堪稱上上作;霍達筆下的新月-雁潮生死之戀,筆風細緻入微,語言蒼涼悽楚,堪稱中國少有的悲劇佳作。以上兩位女性的作品雖都不是書法作品,但卻有一種線條揮舞感,有一種畫幅潑灑感,文章中散發出一種靈氣,一種幾乎很難用語言表達出的靈氣。本人沒有仔細的研究以上兩位女性作家的生平簡歷,但是我在閱讀過她們的文章之後可以憑直覺推斷出她們二位應該是有比較好的非文字藝術愛好或者說是功底,比如書法,繪畫等等。凡事有果必有因,否則根本無法寫出如此的作品,某種非文藝術對她們的作品產生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字裡行間流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