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韋縣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被流放的犯人而得名。
戰國末年,秦國權臣呂不韋失勢後,回到自己封地河南郡。
然而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拜訪呂不韋。
秦王嬴政恐怕他發動叛亂,或是被其他六國所用,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吧!
呂不韋一家前往巴蜀的路上,為了保全自己的族人後裔,呂不韋在途中喝毒酒自殺。
秦王嬴政得知訊息後,赦免了呂不韋的門客與家屬。
失去封地的呂不韋族人們沒有地方可去,就暫時居住在了巴蜀之地。
秦始皇死後,整個華夏暴亂,各地起義不斷。
當年南下攻打百越之地,並建立南越國的趙佗。其族中長輩曾經是呂不韋的門客,受到呂不韋的恩惠。
趙佗家族也與呂不韋家族私交甚好。
秦末之時,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可以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地理優勢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路起義軍隊的進攻。
巴蜀之地也動亂不斷,唯有身處嶺南之地的南海軍封鎖了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
斷絕四條進入嶺南的新道,構築了扞衛番禺的三道防線,南雄防線,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
只要不攻破這三道防線,是無法進入番禺縣的。
呂不韋的族人們與趙佗時常有書信往來,得知訊息後,立刻舉族搬遷到嶺南地區。
自呂不韋以後,其族人們將《呂氏春秋》奉為家族至寶,乃每一位族中子弟必須研讀的書籍。
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
可以說精通《呂氏春秋》之人,必定學識淵博,滿腹經綸。
呂氏家族以《呂氏春秋》為自己的家傳經學,加上與南越武王趙佗關係莫逆,漸漸在南海發展壯大,族中子弟多有進入南越朝廷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