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部分

赫千里點了點頭,“總之,黃淮海平原的開發利用,在籌劃防治平原洪、澇、旱、鹼災害的同時,必須兼顧各種經濟因素,從整體的經濟效益出發,進行統籌規劃。”

“還有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蘇芳說道,“黃河下游自鄭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幹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遊和隨時演變中,都是坡降逐漸減平,水流逐漸減少,河口逐漸延伸的。兼以渤海灣內海流微弱,能帶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種種原因都使黃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寬河守堤、淤灘刷槽、集流衝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動維持不淤。這些欲使泥沙長期全部下排的設想是不成立的。當採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鏡,問道。

“你看這裡,楊瀚之也提到了。”蘇芳指著手中的檔案說道,“黃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據建瓴之勢,能自動刷深河槽。於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後再毋須加高堤身。早年國人懼怕洪水,就近又無磚石,不敢築壩分流。今天用鋼筋混凝土和板樁築閘,自能有把握地節制水沙分流。儘可開啟大堤左右20幾道口門設閘分流,循著自古遺留下來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黃淮海平原。這些排水道里並無房屋莊稼,分流不會造成淹沒損失。且分流不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輪流淤灌農田,並維持航道。流路應採取複式斷面,要固定住兩岸灘槽邊坡。每次放水要從口門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務使淹沒兩邊灘地20多厘米深。這樣會使渾流淤灘,清流回注刷槽。若水不足沒灘,則閉閘停放。這樣會使水沙遠送,毋須掏挖流路。”…;

“楊瀚之所言極是,因為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細泥施肥,粗沙打底以利排水。平原上又有 3000多萬畝沙荒地和淺窪地,更需大量粗細泥沙淤灌。一旦分流,人們便知黃河水小沙少,不夠淤灌,水土保持為了上中游合理利用土地,以維持農牧業,完全必要。”張含英說道。

“這個依理逐步推論出來的‘治黃’方略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對於下游治河,分流淤灌,泥沙尚嫌不夠,根本不需要;而且保持的水土位於上中游,計算成效的地點是在下游,沿程幾百公里清流也會變渾,不可能奏效。所以說傳統治河辦法裡的所謂的‘上攔’治河是不現實的。”蘇芳說道,“因此,在黃河下游,分流之後,河槽得以自動淘深,挾沙水流淤灌兩岸農田,並改造沙荒窪地,兼濟航運。只要認識到黃河‘上攔下排’方案的不合理,黃淮海平原就能得享其餘瀝,毋須北調江水;分流刷深河槽後,足夠排洩洪流,再不需要加高堤身,於是河患乃治。惟有‘治黃’有成,進而‘治淮’‘治海’,才得保證。‘治淮’要在支流上修築一些水庫攔洪,並引丹江水增加枯流,整治河身。‘治海’除攔蓄山區洪水外,還要把平原上形成的暴雨洪水分疏出海。”蘇芳說著,聲音裡有壓抑不住的興奮。

“楊瀚之所言之水土保持根治黃河的設想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種提法很早便開始在國內流傳,迄今國人尚未醒悟,貽誤‘治黃’逾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慘痛啊。”赫千里聽了大家的討論,不由得深深嘆息了起來。

“楊瀚之在這裡還說,黃河乃是全世界最優的‘利河’,今人把它看作‘害河’,實為我國水利學界的恥辱。黃河水少沙多,歷史上南北漫流形成205萬平方公里的黃淮海平原,為全球最大之三角洲。兩堤經逐步加高成為懸河,卻提供了一條自流淤灌的總乾渠,足以解除華北平原當今的缺水缺肥,並恢復南北大運河。應分送水沙入南北現存各支流。如大運河、馬頰河、徒駭河、賈魯河、渦河等,再從而淤灌田地,並改良3000萬畝沙荒地。各分流閘檻要低設,以刷深河槽,增加過洪能力,於是河治。大堤不再須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黃淮海平